神经外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学科。特别是近几年来,医院购置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取得了飞跃的发展。目前科室人员结构分布合理,显微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技术成熟,介入放射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即将开展内镜神经外科。
(一)人员优势
1、全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医师1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2.5%,目前还有2人正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学科带头人:
刘窗溪: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贵阳市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护理人员37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 3人,护士师 8人,护士25人。本科学历护士10人,大专学历护士16人,中专学历护士11人,本科学历以上护士占27%。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组委员1人,中国神经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贵阳市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医学会神经电生理分会常委、秘书1人、委员1人,《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1人。
5、“全国省级医院优秀医师”1人、“贵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卫生系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人、“院级十佳职工”3人、 “院级优秀中共党员”1人、“全院优秀护士长”3人次、“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人、“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个人”1人、多名护士被患者评为“最佳满意护士”、护士长多次被评为“病人最满意护士长”;在技能操作比赛中,获吸痰操作一等奖;口腔护理操作在“医疗质量管理年”专家检查中得到好评;神经外科护理队伍获得“微笑天使护理单元”称号,其中五名个人荣获“微笑天使”称号。
(二)技术优势
1、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实力,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以及癫痫外科治疗技术成熟;急性颅脑创伤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已具备相当成熟规模;脑干肿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听神经瘤切除术、髓内肿瘤切除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单鼻孔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癫痫病的外科治疗等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2、科研立项7项,其中省级科研立项课题4项、厅级立项课题3项,经费共计65万余元;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院级科研成果奖5项;开展新技术38项;共发表科研论文53篇,SCI收录3篇,核心期刊28篇,其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7篇,中华创伤杂志2篇,大会宣读论文100余篇。
(三)设备优势
拥有手术显微镜2台,其中国际领先的具有荧光血管造影功能的leicaM525OH4手术显微镜1台、leksell立体定向仪、stryker开颅设备、小金刚气动开颅设备、颅内压监测仪、多功能手术台、亚低温治疗仪、三钉颅骨固定头架等先进设备。
(四)服务优势
发扬我院护理水平在省内领先的优势,护理工作者熟悉神经外科解剖及专科疾病的分类,擅长对昏迷、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抽搐、瘫痪、褥疮、大小便障碍、高颅压、脑部及脊髓手术后、脑室外引流等病人的护理,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注重精神及心理护理,结合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疾病与功能障碍并存的特点,采用医疗体育疗法、专业疗法、语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康复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大量致残病人得以重返社会,获得新生。
(五)专科发展方向
1、颅底及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刘窗溪教授
主攻方向:颅底及脑干肿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80余例。
2、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听神经瘤及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小组
组长:韩国强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鞍区肿瘤及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入路垂体瘤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380余例。
3、椎管内病变显微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高方友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椎管内病变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00余例。
4、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林军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帕金森氏病、三叉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等,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90例。
5、癫痫等功能性神经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王俊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难治性、顽固性、有明确病灶的继发性癫痫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癫痫的外科治疗及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目前已具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240例。
6、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
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基础病,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的急救水平和急救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是神经外科学科创立以来无数专家研究和发展的课题。我科将通过先进的无创性的监测手段,如眼底检查、脑干反射检查、诱发电位监测、动态CT观察等,对于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判断以及治疗将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科技术上采用标准的双侧大骨瓣减压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都对减少病人神经功能的缺失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7、颅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包括对垂体瘤、鞍区脑膜瘤、松果体区肿瘤、颅底脑膜瘤、听神经瘤等的微创手术都将是神经肿瘤患者的康复出院的福音。
8、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
目前我科正在申请有关于神经保护剂的联合应用来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省长基金项目,利用多种脑保护剂从多途径、多环节来发挥协同作用以阻断其缺血性级联反应,终止或逆转缺血进一步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增加神经元的存活时间,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如得到上述类似的项目进行相关性研究工作,使我们在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方面又增加了信心。
9、神经干细胞的移植
目前胎脑移植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努力,已经或正在让我们看到成功的曙光。刘窗溪教授已经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提取和鉴定的研究,搭建了一个研究平台,为今后的在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到现在为止,胎脑移植的适应症已扩展到震颤麻痹、严重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Greucher病、扭转痉挛、癫痫、Alzheimer病、Huntington病、脑外伤后遗症、垂体功能低下、脑发育不全等。随着近年来胎脑组织移植的基础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完善,脑组织移植的研究必将成为国际医学领域中颇具前途的领域。这将为我科未来发展进一步多样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0、PST基因工程化雪旺氏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
多聚唾液酸转移酶(PST)是多聚唾液酸(PSA)合成的限速酶,PSA对神经发育、轴突再生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携带有PST基因的病毒的感染能力,将PST基因转染到培养的雪旺氏细胞,然后用该细胞来移植治疗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移植治疗后基因工程化雪旺氏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神经轴突再生的情况,并了解小鼠的行为学恢复情况。初步的结果显示:PST基因通过催化PSA的合成,能够促进小鼠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该研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