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外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的专业学科。特别是近几年来,医院购置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取得了飞跃的发展。目前科室人员结构分布合理,显微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技术成熟,介入放射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即将开展内镜神经外科。
  (一)人员优势
  1、全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医师1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2.5%,目前还有2人正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学科带头人:
  刘窗溪: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贵阳市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护理人员37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 3人,护士师 8人,护士25人。本科学历护士10人,大专学历护士16人,中专学历护士11人,本科学历以上护士占27%。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组委员1人,中国神经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贵阳市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医学会神经电生理分会常委、秘书1人、委员1人,《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1人。
  5、“全国省级医院优秀医师”1人、“贵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卫生系统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人、“院级十佳职工”3人、 “院级优秀中共党员”1人、“全院优秀护士长”3人次、“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人、“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个人”1人、多名护士被患者评为“最佳满意护士”、护士长多次被评为“病人最满意护士长”;在技能操作比赛中,获吸痰操作一等奖;口腔护理操作在“医疗质量管理年”专家检查中得到好评;神经外科护理队伍获得“微笑天使护理单元”称号,其中五名个人荣获“微笑天使”称号。
  (二)技术优势
  1、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实力,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以及癫痫外科治疗技术成熟;急性颅脑创伤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已具备相当成熟规模;脑干肿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听神经瘤切除术、髓内肿瘤切除术、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颅咽管瘤切除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单鼻孔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癫痫病的外科治疗等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2、科研立项7项,其中省级科研立项课题4项、厅级立项课题3项,经费共计65万余元;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院级科研成果奖5项;开展新技术38项;共发表科研论文53篇,SCI收录3篇,核心期刊28篇,其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7篇,中华创伤杂志2篇,大会宣读论文100余篇。
  (三)设备优势
  拥有手术显微镜2台,其中国际领先的具有荧光血管造影功能的leicaM525OH4手术显微镜1台、leksell立体定向仪、stryker开颅设备、小金刚气动开颅设备、颅内压监测仪、多功能手术台、亚低温治疗仪、三钉颅骨固定头架等先进设备。
  (四)服务优势
  发扬我院护理水平在省内领先的优势,护理工作者熟悉神经外科解剖及专科疾病的分类,擅长对昏迷、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抽搐、瘫痪、褥疮、大小便障碍、高颅压、脑部及脊髓手术后、脑室外引流等病人的护理,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注重精神及心理护理,结合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疾病与功能障碍并存的特点,采用医疗体育疗法、专业疗法、语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康复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大量致残病人得以重返社会,获得新生。
  (五)专科发展方向
  1、颅底及脑干肿瘤显微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刘窗溪教授
  主攻方向:颅底及脑干肿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80余例。
  2、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听神经瘤及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小组
  组长:韩国强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鞍区肿瘤及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入路垂体瘤以及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380余例。
  3、椎管内病变显微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高方友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椎管内病变的显微微创手术治疗,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00余例。
  4、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林军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治疗帕金森氏病、三叉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等,目前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190例。
  5、癫痫等功能性神经外科治疗小组:
  组长:王俊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难治性、顽固性、有明确病灶的继发性癫痫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癫痫的外科治疗及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目前已具省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手术病例240例。
  6、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
  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基础病,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的急救水平和急救后病人的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是神经外科学科创立以来无数专家研究和发展的课题。我科将通过先进的无创性的监测手段,如眼底检查、脑干反射检查、诱发电位监测、动态CT观察等,对于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判断以及治疗将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科技术上采用标准的双侧大骨瓣减压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都对减少病人神经功能的缺失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7、颅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包括对垂体瘤、鞍区脑膜瘤、松果体区肿瘤、颅底脑膜瘤、听神经瘤等的微创手术都将是神经肿瘤患者的康复出院的福音。
  8、神经保护剂的临床应用
  目前我科正在申请有关于神经保护剂的联合应用来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省长基金项目,利用多种脑保护剂从多途径、多环节来发挥协同作用以阻断其缺血性级联反应,终止或逆转缺血进一步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增加神经元的存活时间,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如得到上述类似的项目进行相关性研究工作,使我们在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方面又增加了信心。
  9、神经干细胞的移植
  目前胎脑移植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努力,已经或正在让我们看到成功的曙光。刘窗溪教授已经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提取和鉴定的研究,搭建了一个研究平台,为今后的在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验基础。到现在为止,胎脑移植的适应症已扩展到震颤麻痹、严重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Greucher病、扭转痉挛、癫痫、Alzheimer病、Huntington病、脑外伤后遗症、垂体功能低下、脑发育不全等。随着近年来胎脑组织移植的基础研究、理论和技术的完善,脑组织移植的研究必将成为国际医学领域中颇具前途的领域。这将为我科未来发展进一步多样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0、PST基因工程化雪旺氏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
  多聚唾液酸转移酶(PST)是多聚唾液酸(PSA)合成的限速酶,PSA对神经发育、轴突再生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携带有PST基因的病毒的感染能力,将PST基因转染到培养的雪旺氏细胞,然后用该细胞来移植治疗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移植治疗后基因工程化雪旺氏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神经轴突再生的情况,并了解小鼠的行为学恢复情况。初步的结果显示:PST基因通过催化PSA的合成,能够促进小鼠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该研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呼吸内科党支部获省直机关“五好”基层党支部称号

近日,为激励和动员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经各级党组织推荐申报和考察审核,省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命名省委政策研究室等15个单位为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党组(党委),省委巡视机构党总支等120个基层党组织为省直机关“五好”基层党组织。我院呼吸内科党支部被命名为省直机关“五好”基层党组织。 据了解,此次命名为省直机关“五好”基层党组织的共有120个。命名之前,我院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按照省直工委的文件要求,在获得院党委命名的“五好”党支部中,对照申报条件,经各支部提名推荐、医院党委汇总并提交院党委研究、报省直工委审批和命名。 我院将以获得此次荣誉为契机,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践行“三实三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医院各基层党支部要以呼吸内科党支部为榜样,扎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深入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活动,大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文朝荣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正能量,为医院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院呼吸内科党支部支部现有党员48名,其中医师35名、护士13名,博士4人、硕士13人,副高以上学历占43%、中级以上职称占60%,入党积极分子6人。是一支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队伍,在学科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呼吸内科团队 支部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按照“五好”要求积极营造学习型支部。支部书记兼任科室副主任、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积极主动抓支部工作,配合协助科主任抓好科室管理。支部组织生活以电教、多媒体方式进行,分阶段精心设计、创办宣传橱窗。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提倡“比学习、比技术、比管理、比服务、比奉献”,2010年起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四帮四促、三好一满意、争先创优”活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各种义诊、创优活动。加强对党员进行反腐倡廉、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支持“万名医师下乡”活动,针对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印制健康宣教手册,方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 2012年到桐梓县义诊。 支部党员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紧紧围绕临床路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等开展各项临床诊疗工作。近年来多名医师考取硕士、博士,一名博士作为西部之光的学者到北京和美国杜克大学进修学成归来。获得贵阳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卫生部行业专项”“科技部政策引导计划”“科技部基层推广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多中心研究,承担省级、厅级科研立项共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科技奖6项,发表论著近60篇,参编专著6部。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科室2012年获贵州省唯一一家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哮喘联盟联合授予的“GINA-ARIA中国医师培训项目教育中心”,2014年获得国家级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培训基地。 副院长、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张湘燕带领支部党员服务基层。 支部及科室先后获得2007-2008年度获卫生部“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年获贵州省直属机关“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获2009-2011年度省卫生厅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9年获贵州省“专业微笑团队”、2008-2012年连续5年获贵州省人民医院优秀党支部称号。党员带头,积极参加义务献血,在各种突发应急事件中,党员冲锋在前。2013年春节收治一例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全体医护人员放弃春节休息及家人团聚的时间全力以赴、成功救治患者。 我院呼吸内科党支部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创建“五好”基层党支部为目标,实施省委提出的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注重加强和改进支部建设,提高了支部党员素质。全体党员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做完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几天可以出院
仲秋
回答: 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一般3-5天可出院,实际恢复时间与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个人体质、护理措施及复查结果密切相关。 1、手术方式: 传统开放手术因创伤较大需住院5-7天,腹腔镜微创手术通常3天即可出院。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因精准度高,患者术后2-3天便能达到出院标准。 2、术后并发症: 出现阴囊血肿、切口感染或睾丸水肿等并发症时,需延长住院时间进行抗感染治疗或穿刺引流。严重者可能需二次手术处理,住院期将延长至7-10天。 3、个人体质: 年轻患者代谢快者术后2天可下床活动,3天即可出院。合并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伤口愈合慢,通常需5天以上观察期。肥胖患者更易发生切口脂肪液化,需延长住院2-3天。 4、护理措施: 术后48小时内严格冰敷可减少肿胀,72小时佩戴阴囊托带能降低复发风险。早期规范护理可使住院时间缩短至3天,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出院延迟。 5、复查结果: 出院前需复查阴囊彩超确认无静脉返流,血常规检查排除感染。术后72小时引流量<10ml/天、体温正常且切口干燥者,经主治医师评估后可办理出院。 术后应穿着专用阴囊托裤3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促进伤口愈合,如鱼肉、鸡胸肉等,每日饮水2000ml预防血栓。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定期复查精液质量和睾丸超声,恢复期出现阴囊坠胀需立即返院检查。睡眠时抬高阴囊15-20度,有助于减轻静脉压力,术后6个月内禁止泡温泉及长时间骑行。 仲秋副主任医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