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急诊科独立建科于2007年2月12日,由原属门诊部的内科急诊和北京120亚运村急救站合并组建,承担院前和院内急诊抢救等职能。

一、急诊科设置

、功能设置:按卫生部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条件设置。

设有分诊台、诊查室、抢救室、留观室、处置室、治疗室、缝合室、急诊监护室(EICU),并兼注射室、输液室、换药室、抽血室、处置室等门诊职能。

、床位设置:设抢救床位1张,洗胃等急诊处置床位1张,监护床位2张,观察床位6张,儿科观察床位4张。

、人员配备

医生(共9人):主任1人,主治医师以上4人,住院医师4人。

护士(共15人):护士长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护士12人。

司机(5人):班长兼技师1人,救护车司机4人。

、设备配置

按卫生部标准配备除颤仪4台、多功能监护仪4台、呼吸机1台、洗胃机2台、心电图机4台、心肺复苏床3张等大型设备。拟尽快添置便携呼吸机1台、心肺复苏仪1台、血滤机1台、监护中心站等

二、我院急诊科诊疗范围

、生命体征救治和维护:

病人由于疾病发作、突然外伤或异物侵入体内等各种因素,出现生命体征(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周围循环等)异常,需进行紧急救治和生命体征维护者。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悸、紫绀、呼吸困难、哮喘、高热、高血压、休克、抽搐、昏迷等以及医师认为随时可能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的疾患。

、内科急症:

指患者发病突然、症状剧烈、病情进展迅速、身体处于危险状态或非常痛苦状态的诊疗救治。

如:头痛、头晕、内出血征象(咳血、呕血等)、急性腹痛、呕吐、急性腹泻、脱水、代谢失调、各种中毒、自缢、溺水、触电、急性过敏性疾病、急性尿闭、严重便秘等以及其它医师认为符合急诊抢救条件者。

、120急救站承担院前急救、转送病人、大型活动救护值班、紧急会诊接送专家、转送急救物品(血液、药品、器械)等。

、承担北京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工作。

、在我院独立发热门诊停诊期间承担发热门诊相关职能。

如:体温≥37.5℃患者的发热筛查、呼吸系统发热性疾患的诊疗、可疑发热性传染病的检诊等。

、在我院独立肠道门诊停诊期间承担肠道门诊相关职能。

如:恶心、呕吐、腹泻、黄疸、腹水等及可疑肠道传染病的鉴别检诊和治疗。

三、科室内涵建设、发展模式和策略

、业务目标: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形成以院前、院内急救、危重病救治为重点的中西医结合的急诊医学体系。

、树立急诊科形象

急诊科“科训”——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让生命在我们手中延续

急诊文化理念——“热爱生命、奋力拼搏、永不放弃”。

、利用120优势,实现院前、院内危重症连续救治体系

①120急救站和急诊医护人员混和排班,实现连续救治无缝隙

②与其它120协作,宣传我院的救治能力和特色

③利用120救护车的通讯功能通报病人信息,充分急诊的准备时间

、畅通绿色通道

危重症可跨越常规就诊程序,使患者可直接迅速得到生命救治和生命体征维护、检查诊断、专科会诊等有效诊治措施

、拓展业务范围

依据医院条件和人员业务水平的发展,以救治常见急危重症为起点,不断提高和拓展业务范围

、科室重点特色

以中毒救治为本科室特色发展方向,配合医院重点科室建设着重开展卒中、创伤等方面的重点救治

①解毒救治中心:

可行性调研:全市只有307医院一家解毒中心(京城西南);城北只有我院一家24小时高压氧舱;120统计我院周围地区药物中毒患者增加。

诊疗方向:CO、药物、农药中毒

新技术:血液灌流净化(床旁血滤

设备:血透仪、血滤机或血泵

②创伤救治中心:

可行性调研:我院优势学科;不受医保费用限制;120病源丰富

诊疗范围:以四肢、脊柱损伤为主

运行机制:院前、急诊与骨科形成一条龙救治体系

③卒中救治单元

可行性调研:脑血管疾病病源丰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学科;诊疗技术我院基本具备;神经康复进入医保;救治+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尽快开展可抢占市场。

运行机制:急诊科、内四科、康复科、针灸科合作,由小到大,由简到繁逐步发展。

重点工作:科间合作、技术培训

、科研

以临床带动科研,开拓中西医结合的急救医学研究,特别是中毒和脑病急症的中医临床研究

、教学

探讨针对中医学生的急诊教学模式等。

、积极参与奥运医疗保障

①08奥运期间将配备189个救护车组直接为奥运会提供院前医疗保障,奥组委在北京120系统招募“08奥运医疗救援院前专业志愿者”工作已全面启动,经医院批准我院120急救站承诺派遣12名职工(医护司各4人)作为院前专业志愿者已被奥组委医疗保障部批准,下一步将进行外语和专业培训以及院内选拔工作。

②国际奥委会要求提供约600万游客和本市1500万居民的医疗救援保障,北京奥组委拟定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遴选承担游客医疗保障定点医院,首要条件是建立规范化急诊科,并承诺提供统一标准的急救设备投入。我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将积极争取。

、争创重点科室

传统的临床医学分为内、外、妇、儿四个学科,1982年WHO将急诊医学列为第五个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我国卫生部于1984年将急诊医学定为临床医学的独立专业,确立临床医学的五大学科“内、外、妇、儿、急”。

卫生部要求全国区县级(即二级医院)以上医院建立独立的急诊科,在以后开展的医院分级评审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中,急诊科均被定为独立的重点科室。

我院急诊科虽刚刚独立建立,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全体职工团结一致,更新知识,努力进取,在医教研各方面紧跟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争取在三年内成为医院重点科室。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原博博士在第三附属医院举行主题报告会

近日,日本东京药科大学附属社会医疗研究所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讲师、中国沈阳药科大学客座教授——原博博士应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六层电教室作了主题为“三氧化二砷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与天然提取物联用的新的抗癌活性”的报告。 此次报告会为我院科教处处长裴晓华教授申报的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外专项目,并由裴晓华教授主持了该报告会,裴晓华处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它作为日本最古老和最大的私立大学药学部,基于建学理念,已向药学界和药业界输送了6万名优秀人才。东京药科大学设有两大学部,即药学部和生命科学部。目前,在校本科生共计3千4百余人,研究生近2百余人。院长刘金民、院党委书记杨晋翔、副院长王国华等出席了该报告会。 原博士此次报告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通过三氧化二砷对人体初代培养细胞作用的研究进一步确定该药的副作用。在对该药的转运蛋白的研究里提出了水通道蛋白(AQP)9可以做为临床上预测三氧化二砷药效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介绍了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包括末梢外周血,骨髓液及脊髓液内的药物代谢的特征,首次证明了多种砷代谢产物存在于脊髓液中,并且此时的砷总浓度已经达到了足以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的水平。第三部分介绍了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天然提取物花翠素在抗癌活性方面与单纯应用抗癌药物的对比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粉防己碱与单纯应用三氧化二砷的抗癌活性对比研究。整场报告持续两个小时,使在座听众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原博士报告完毕后与在场听众进行了交流,第三附属医院的广大师生积极发言,表达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向往、支持与肯定,并请教了相关问题,得到了原博士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最后院长刘金民总结发言,他代表第三附属医院感谢原博士给在座听众带来一场内容丰富的高水准讲座,此次讲座加强了医院与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的对外联系,促进了临床学术交流。刘院长积极评价了三氧化二砷在治疗癌症方面的疗效,并表示在原博士等广大学者的努力下,三氧化二砷必将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