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心脏科 (共27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脏中心自建院时起就受到了历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各界科主任、专家董宗俊教授、张建教授、汪家瑞教授、魏嘉平教授及现任中心主任徐东教授等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宣武医院心血管专业在医、教、研、防各个方面硕果累累,现已成为学科设置齐备、诊治研究水平较高的综合专业,分设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心脏彩超、心脏电生理等各个组别,由一批国内知名专家领衔,并且建立了完备的人员梯队,拥有开展心脏疾病常规诊疗和高难度心脏手术的先进设备,能够确保患者得到最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年门诊量、手术及介入治疗量和收治患者总量均居北京市大医院前列。
  心脏中心心血管专业作为宣武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心脏中心现有床位59张,其中重症监护病房12张。硬件设备一流,拥有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介入治疗中心,设有最先进的大功率全数字化心血管造影机,可以在较低的辐射水平下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还拥有主动脉气囊反搏治疗机及其他配套设施,为危重症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各病种介入治疗量,特别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量增幅明显,并成功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心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近几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冠心病介入手术量已位居大型综合医院前列,2005年冠脉造影1500余例,介入治疗近500例。自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成立以来,由手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无论酷暑严寒总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到位,真正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真实含义。
  心脏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单位之一,拥有一套较成熟的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及术后重症监护体系和一支过硬的心脏手术技术队伍。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心脏中心现可独立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搭桥加瓣膜置换手术、微创大隐静脉获取术、各种常见先心病手术,二尖瓣、主动脉瓣单瓣及双瓣置换及心肌病等危重症手术、升主动脉瘤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I型主动脉夹层半弓置换及改良象鼻手术,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手术等,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同时,宣武医院作为北京市老年疾病诊疗中心,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开展了心肌缺血合并脑血管病及肾功能损害的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心衰的手术治疗方面,近年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及左心室辅助治疗,心脏移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宣武医院心脏中心现已在治疗老年心脏疾病方面具有了一定实力形成了特色,在手术例数逐年增加基础上,逐步形成冠心病、瓣膜病为主要病种,房颤、心衰外科治疗、心脏移植为立足点,以治疗老年重症心脏病为特色的格局。2004年5月,由中心主任徐东教授主刀完成的60岁以上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标志着宣武医院心脏中心手术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心脏中心目前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人才队伍。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重要的临床教学和培训基地,是首都医科大学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91年建立博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临床和科研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心脏中心现有国内一流、医术精湛的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十余人,其中3人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
  心脏中心在“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型医院”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心脏中心医、教、研全面发展,近年来在相关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冠心病的规范治疗,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研究,高血压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和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心脏中心心血管病研究室创立于1986年,1988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分离、提取了人类白细胞血管紧张素Ⅱ物质,建立了血浆肾素活性的检测方法;率先在国内提出国人老龄化进程中心功能及心脏结构的衍变特点、心包具有合成、贮存、分泌心钠素的功能、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损害、舒张期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功能损害、生理性舒张功能减退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等观点。在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与循环心钠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纤溶系统监测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心脏中心同时承担了多项科研基金项目,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重大课题、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首医大基临课题等二十余项,获得市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圆满完成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医疗保障任务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于2014年8月5日至8月22日在北京召开。根据北京市卫计委《关于执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高官会医疗卫生保障任务的通知》(北京市保健办发[2014]42号)文件规定,我院承担了会议驻地的医疗保障任务。 接到此次医疗保障任务,我院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按照北京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文件要求,选派了综合科政治素质好、组织观念强、业务技术娴熟、外语沟通能力佳的主治医师马丽娜和护师李宇洋执行此次医疗保障任务;并对队员们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以保证此次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两位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保障任务期间,严格按照会议组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医疗保障工作,24小时始终坚守岗位,涉外服务意识强,对待参会外宾热情周到,备用药品齐全,医疗设备完好,体现出了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会议期间先后接诊12人次,均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处置,得到患者的称赞,圆满完成了此次高规格涉外的医疗保障任务,并受到会议组、北京市保健办等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贲门失弛缓症有哪些症状
徐建威
回答: 贲门失弛缓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体重下降及夜间呛咳等症状。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蠕动减弱导致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1、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贲门失弛缓症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固体食物吞咽困难,随着病情进展,液体食物也难以咽下。进食时需大量饮水帮助食物通过,部分患者会出现食物滞留胸骨后的堵塞感。症状常因情绪紧张或进食过快加重,可能与食管神经节变性导致蠕动功能丧失有关。 2、食物反流 未消化的食物或液体常反流至口腔,尤其在平卧或夜间明显。反流物不含胃酸,故不同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灼烧感。长期反流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或肺部感染。食管内滞留食物发酵可产生口臭,食管扩张严重时反流频率增加。 3、胸痛 约半数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呈钝痛或痉挛性剧痛,可能放射至背部或颈部。疼痛源于食管痉挛或扩张,易与心绞痛混淆。疼痛多在进食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使用硝酸甘油可能缓解,但需通过心电图排除心脏疾病。 4、体重下降 长期吞咽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患者体重进行性减轻,严重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部分患者因恐惧进食而主动减少餐量,进一步加剧体重下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及时干预避免并发症。 5、夜间呛咳 睡眠中食管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可引起呛咳或窒息感,增加吸入性肺炎风险。患者常因反复惊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伴随晨起声音嘶哑。抬高床头、睡前禁食有助于缓解症状,但需通过食管测压确诊病因。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应选择软食或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后保持直立姿势1-2小时,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碳酸饮料,戒烟戒酒以减少食管刺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肺部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治疗上可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或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具体方案需由消化科医生评估后制定。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