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人民医院

综合外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综合外科有医生10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6名。开展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见骨科创伤的处理,负责临床教学,年轻医生的培养。普通外科临床科研以微创外科为重点,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肝肾囊肿开窗术、脾切除术、胃肠道手术、腹部创伤及急腹症诊治、下肢静脉曲张交支结扎、无颈部疤痕的甲状腺瘤切除术等。开展的无颈部疤痕的甲状腺切除术在本市处于技术领先优势,对常规腹腔镜下的胆道探查术、腹腔镜下的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肝脏部分切除术、肝肾囊肿开窗术等微创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申报2014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近日,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第一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我院神经内科顾大东主任医师负责的项目——《基层医院缺血型卒中二级预防推广应用》喜获立项。 据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资格审查相当严格,须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后,递交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以本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或成果的推广等为主要内容,是卫技人员参加的权威性高水平学术活动。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是学科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体现学科水平、提升医院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积极组织申报、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3年,我院共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6项,所办项目注重质量和实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充分满足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 目前《基层医院缺血型卒中二级预防推广应用》国家级学习班已在积极筹备中,拟在2014年6月上旬举办,招收学员200余人。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模式等相关知识,届时将邀请省内外知名神经病学专家前来授课。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面肌抽搐的病因
邵自强
回答: 宝宝面肌抽搐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神经发育异常、外伤或感染、癫痫等因素有关。面肌抽搐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可能伴随眨眼、嘴角抽动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宝宝面肌抽搐与家族遗传史相关,如先天性肌强直或代谢性疾病。这类情况通常在婴幼儿期显现,表现为面部肌肉重复性收缩。家长需及时就医进行基因检测,医生可能建议营养支持或药物干预,如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左卡尼汀口服溶液等改善神经代谢。 2、环境刺激 强光、噪音或情绪紧张可能诱发短暂性面肌抽动。这类抽动多为生理性反应,表现为突发性单侧面部肌肉颤动。家长需减少环境刺激源,保持宝宝情绪稳定,可通过轻柔按摩或热敷缓解症状,无须特殊药物治疗。 3、神经发育异常 面神经通路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慢性抽搐,常伴随吮吸困难或表情不对称。此类情况需通过肌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医生可能推荐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甲钴胺片等促进神经修复。 4、外伤或感染 产伤、头部撞击或中耳炎等感染可能损伤面神经分支,引发节律性抽动。这类抽搐多伴随局部红肿或发热,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同时配合物理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部分局灶性癫痫发作以面部抽搐为首发症状,可能伴随意识障碍或肢体强直。需通过脑电图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开具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等控制发作。 家长发现宝宝持续面肌抽搐时,应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强行按压抽搐部位。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若抽搐伴随发热、呕吐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日常可通过抚触和音乐疗法帮助宝宝放松面部肌肉,定期随访神经发育情况。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