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病理为医之本”,病理工作代表着责任、权威和准确。我院病理科为安庆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外科病理诊断工作,在临床疾病诊疗工作和医疗质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服务功能主要分为外科病理诊断、细胞学、尸检、法医病理四个部分。科室共有医务人员8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技师1名。

病理诊断报告的准确,内容的完整以及发出的及时是该科不懈追求的目标。该科遵循《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严格执行病理操作规程。严格把握常规HE制片质量关,正确把握病理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始终将病理报告视为法律文书。加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对重要病例、疑难病例和少见罕见病例实行三级责任制。

近年来,科室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积极应用新技术:

1、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提高疑难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对一些肿瘤进行性激素受体、癌基因、耐药基因等检测,淋巴瘤功能分类,为临床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免疫组化指标;结合胃镜活检的粘膜组织,并同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探讨HP感染与胃炎、胃癌和淋巴瘤等肿瘤的致病因果关系。

2、率先开展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并以国际癌症协会推荐的TBS诊断系统进行描述报告,主要用于妇科和非妇科脱落细胞学检查,目的提高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的检出率,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开展分子病理学检测项目有原位杂交方法,利用带有标记的DNA探针对标本的DNA进行定性、定位和相对定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感染因子以及肿瘤病因学相关的病毒检测,如HPV、EBER病毒的检测。拓展了病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病理医生在疾病诊治中的地位。

该科注重加强与临床的密切联系,正确把握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尺度,交界性病变和肿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等。及时引进WHO肿瘤新分类的丛书及各种最新版本的病理参考书,与相关科室做专题讲座,传递并解释新的WHO肿瘤分类病理知识。

该科还受市卫生局和医学会委托,承担了全市医疗事故鉴定中的尸检工作。选派具有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人员参加尸检,并邀请法医参与,力求尸检结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在维护医患双方利益和医疗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该科还在全市率先引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并陆续添置了进口的冰冻切片机、组织脱水机、轮转石蜡切片机、组织包埋机等,大大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为医院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病理依据。

06年以来该科发表的专题论文及课题项目有:1、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研究进展;2、环氧合酶-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3、甲状腺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超微结构;4、心源性猝死尸检临床病理分析;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6、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7、08年与南通肿瘤医院合作科技课题项目已考核验收合格。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塞与脑出血的ct鉴别
邵自强
回答: 脑梗塞与脑出血可通过CT检查进行鉴别,主要依据病灶密度、形态及周围组织改变等特征。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影,脑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两者在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 脑梗塞在CT上通常呈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域,多位于脑血管分布区,早期可能无明显改变,24-48小时后逐渐显现。病灶周围水肿较轻,占位效应不明显。脑出血则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高密度团块,密度均匀,周围常伴明显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血肿可破入脑室系统形成脑室铸型。急性期脑出血CT值可达50-90HU,随时间推移密度逐渐降低。 脑梗塞患者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房颤等危险因素,发病相对缓慢,症状呈渐进性加重。脑出血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急骤,症状迅速达高峰。对于超急性期脑梗塞,CT可能仅显示脑沟消失或灰白质分界模糊,此时需结合临床表现或进一步行MRI检查。脑出血急性期CT诊断准确率高,但需注意与钙化灶、肿瘤出血等鉴别。 出现突发偏瘫、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CT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脑梗塞患者需评估溶栓适应症,脑出血患者需控制血压及降低颅内压。恢复期应定期复查影像学,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