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介入治疗 规范管理 控制成本 为民谋利

时间:2014-07-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目前,我国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已在迅速增加,介入治疗作为有效快捷但又费用昂贵的治疗手段,在诊疗过程中病人感受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创口小疗效显著、总体费用的降低和住院时间的减少。其主要成本比重是介入高质耗材的价格。

  如何降低医疗成本?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为体征,其内容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贯彻整体护理理念、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成本比重。现代介入治疗比以往手术治疗就是以上医疗行为的充分体现。

  市一院领导体察民情、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部署。为了支持临床学科发展,规范医院耗材管理,降低耗材价格,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缓解医保额度不足的压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按照院部要求,由采购科牵头对介入类部分耗材进行了挂网招标。招标吸引了省内外13家公司参与投标,招标主要项目结合临床使用品种分四类:即心脏(先心、冠脉)类、神经类、电生理类、心脏起搏器类介入耗材,涉及国产、进口60个品种,均摘自卫生部介入耗材招标目录。招标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公开招标与竞争性谈判相结合的方式,并征求临床科室意见,结合医院具体工作实际,考虑学科发展、技术创新等因素制定评分标准,拟定中标结果。本次招标所招标品种价格比以往有了较大下浮,近期将与中标商签订购销合同应用于临床,让利于广大患者。

  因此,这种痛苦极小、治疗准确、价格适宜的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模式,必将得到医院和社会及广大患者的普遍欢迎。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慢性荨麻疹和血管炎有什么区别
聂小娟
回答: 慢性荨麻疹和血管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和病理机制。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风团和瘙痒,通常由过敏反应或免疫异常引起;血管炎则涉及血管壁炎症,可能伴随紫癜、溃疡或器官损害,多与自身免疫疾病或感染相关。 1、病因差异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与过敏原接触、物理刺激或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例如食物、药物或冷热刺激可能诱发症状。血管炎的病因更为复杂,常与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也可能由感染或药物反应导致血管壁炎症。 2、症状表现 慢性荨麻疹以反复出现的皮肤风团和剧烈瘙痒为主,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血管炎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结节、溃疡,严重时可能累及肾脏、肺部等器官,表现为血尿、咳嗽或呼吸困难。 3、病理机制 慢性荨麻疹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水肿。血管炎的病理特征是血管壁炎症和坏死,可能伴随白细胞浸润和血管壁损伤,影响血液供应。 4、诊断方法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皮肤表现,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或血液检查。血管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以及组织活检确认血管炎症。 5、治疗方式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以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为主,严重时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血管炎的治疗需根据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或生物制剂控制炎症。 慢性荨麻疹和血管炎患者均需避免已知诱因,如过敏原或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有助于减少刺激。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器官损害表现,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是管理疾病的关键。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