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儿童医院

急诊中心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急诊中心包括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PICU)是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中华急诊学会儿科学组委员和江西省急诊医学会副主委单位。目前设有急诊内科、急诊监护室、急诊留观室、急诊输液室、急诊外科和重症监护室(PICU)。配备了监护仪、除颤器、西门子呼吸机、高频呼吸机、洗胃机、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新生儿辐射床等常用抢救设备;急诊监护室(EICU)设监护床4张;急诊留观室有留观床50张,躺椅40张,输液室设120张躺椅。目前中心年急诊量达11万多人次,年急诊留观5万多人次,年急诊抢救4000多人次,急诊科已常规开展生命体征监护、洗胃、气管插管、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除颤、床旁血气分析、氧雾化、静脉留置针等技术,急诊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重症监护室(PICU)是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于1982年在我国首批建立的小儿重症监护室之一,现有医疗用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监护病床20张。装备有中心及床旁监护仪、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呼吸机、除颤仪、微量输液泵、床边血气分析仪,床边X摄片机等先进治疗设备;开展了经口、鼻气道插管,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技术及全胃肠道外营养、静脉置管等技术,随时测定微量血气、生化和血糖,可开展床旁B超、心脏彩超检查。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支持、中毒解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癫痫持续状态、重症肺炎和哮喘、危重手足口病和H1N1感染、顽固性休克的救治,以及创伤生命支持、术后监护等治疗。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
  急诊中心现有急诊医师3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位,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12人;护理人员100余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3人。近年来有5名医护人员去意大利、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深造。逐步形成了一支合理的急救人才梯队。经吴熙、李翠昌、朱绿綺等知名老专家的辛勤培育和几代急救医护人员近三十年的努力建设和奋斗,本学科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我省率先开展小儿机械通气,引进了全国统一的小儿危重症评分法,在国内首先认识并率先开展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在我省率先开展超微剂量肝素治疗小儿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该项目1998年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重症监护室评为江西省医学领先专业。2006年荣获“江西省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近五年本中心主持省科技攻关课题一项和厅级课题五项,结题三项,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在省内率先开展小儿心肺复苏药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同时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定期对本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本中心的专业水平达到省内领先,部分项目国内先进。2007年中心在省内率先引进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培训技术,举办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7期,为我省培养急救师资人才400余人。随着急诊中心-重症医学上升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迎来学科建设的新时期和和新挑战。急诊中心将瞄准国内一流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部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逐步将医院急诊中心打造成为江西省儿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和转运中心、江西省儿童重症医学的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基地。为推动江西省儿科急救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医院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正式启动

  8月11日,《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II、III期临床合并研究》临床试验项目在我院正式启动。这是我院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后,启动的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 启动仪式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我院副院长陈强主持,我院副院长兼小儿内分泌专业学科带头人杨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和小儿内分泌科专业组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此项研究为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为治疗用生物制品9类新药,属结构修饰的产物,通过聚乙二醇化的结构修饰从而达到长效治疗目的,减少用药成本,降低患者痛苦。此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考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索其给药剂量,确定最佳给药方案。 首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该院正式全面开展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水平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药剂科-谭和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塞和脑出血并发症
邵自强
回答: 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并发症主要有脑水肿、肺部感染、癫痫发作、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等。这两种疾病均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时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干预。 1、脑水肿 脑梗塞和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水分积聚。脑水肿通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深。临床常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监测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是关键护理措施。 2、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及吞咽功能障碍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可出现发热、痰液黏稠、血氧饱和度下降。预防措施包括床头抬高30度、定期翻身拍背,治疗需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 3、癫痫发作 脑组织损伤后异常放电可导致继发性癫痫,出血性卒中更易发生。发作形式多为局灶性运动性发作,可进展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急性期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发作,后期需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维持治疗。发作时应保护患者避免舌咬伤和坠床。 4、深静脉血栓 肢体瘫痪导致血流淤滞,加上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概率显著增加。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确诊后需改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弹力袜穿戴和踝泵运动是基础预防手段。 5、应激性溃疡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增加胃酸分泌,黏膜屏障受损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现为呕咖啡样物或黑便。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出血时需禁食并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注射液。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完整性。 脑卒中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家属应学习识别并发症早期表现,如突然头痛加重、精神萎靡或肢体肿胀等,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疗团队。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遵医嘱调整抗血小板或降压药物方案。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