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核医学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学于200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医科院重点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核物理、核药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目前,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学包括核医学科和PET-CT中心,拥有两台PET-CT、一台回旋加速器、一台SPECT、一台SPECT/CT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该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和科学团队,经过多年人才建设,高、中、初专业人员比例合理,且4人在国外学习半年以上,最长者4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主要诊疗特色和研究方向为:PET-CT基础和临床工作:1、多种肿瘤的FDG PET/CT常规显像,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预测及验证、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2、肿瘤的肿瘤乏氧研究:FMISO、FETNIM PET/CT显像临床与基础显像研究;2、肿瘤受体显像研究:雌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受体PET/CT显像研究;3、PET/CT肿瘤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研究;4、肿瘤细胞增殖显像研究:胸腺嘧啶核苷酸(FLT)PET/CT显像;5、肿瘤基因PET/CT显像;6、肿瘤氨基酸代谢方面如11C-蛋氨酸PET/CT显像研究等;SPECT/CT的基础与临床工作:1、SPECT全身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甲状腺显像等常规显像;甲状腺癌残留、复发和转移的核素治疗、多种肿瘤引起的骨转移核素治疗;2、科研工作:99mTc标记药物的肿瘤阳性显像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骨肿瘤SPECT显像疗效与复发观察、肿瘤多药耐药FDG PET/CT和99mTc-MIBI SPECT联合显像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FDG PET/CT和SPECT系列显像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对心功能的监测等。该学科设为重点学科以来,先后多次为首、为主承担了多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山东省卫生厅课题、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及山东省医科院课题多项。发表了数十篇高影响因子的SCI及国内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获多项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及译著多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在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临产前的征兆有哪些
冷启刚
回答: 临产前的征兆主要有规律宫缩、见红、破水、胎头下降感、不规律腹痛等。这些征兆可能单独或同时出现,提示孕妇即将进入产程。 1、规律宫缩 规律宫缩是临产最可靠的征兆,表现为子宫收缩时间逐渐延长、间隔缩短、强度增加。初期可能每10-20分钟一次,持续30秒左右,随着产程进展会发展为每3-5分钟一次,持续40-60秒。宫缩时腹部发紧变硬,部分孕妇会伴随腰骶部酸胀感。此时需记录宫缩频率,当达到每5分钟一次时应及时就医。 2、见红 见红指阴道排出少量粉红色或褐色黏液,是宫颈黏液栓脱落的标志。通常发生在分娩前24-48小时,因宫颈扩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出血量一般不超过月经量,若出现大量鲜红色出血需警惕胎盘早剥等异常情况。见红后建议观察是否伴随其他临产征兆,做好入院准备。 3、破水 破水指胎膜破裂后羊水流出,表现为阴道突然涌出温热液体或持续少量渗漏。破水后易发生脐带脱垂或感染,需立即平卧并垫高臀部,避免站立或坐起。正常羊水为清亮无色液体,若呈黄绿色或混有胎粪提示胎儿窘迫。无论是否出现宫缩,破水后均需在6-12小时内就医。 4、胎头下降感 胎头下降感表现为上腹部压迫感减轻、呼吸变顺畅,同时出现尿频、骨盆坠胀感。这是胎儿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表现,初产妇多在临产前2-4周出现,经产妇可能直到分娩才开始下降。伴随胎头下降可能出现行走不便、耻骨联合疼痛等症状,此时应避免剧烈活动。 5、不规律腹痛 不规律腹痛又称假临产,表现为持续时间短、强度弱的间歇性宫缩,常夜间出现而白天消失。与真宫缩的区别在于不会逐渐增强,且宫颈管不会因此缩短扩张。可通过改变体位、洗热水澡缓解。若腹痛频率增加或伴随阴道流血、破水,则需考虑真临产可能。 临近预产期时建议准备好待产包,包括产妇卫生巾、护理垫、新生儿衣物等物品。每日监测胎动情况,出现异常胎动减少或上述任一临产征兆时,应及时联系医院。保持适度活动有助于促进产程进展,但需避免提重物或长途奔波。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高能量食物,如面条、粥类等,为分娩储备体力。若超过预产期1周仍未临产,需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引产。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