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共2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简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习惯称为北大医院)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北大医院消化科则是由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2-1995)的贾博琦教授与被授予北京医科医科大学“名医”称号的张树基教授于1978年在内科消化专业组基础上转建成胃肠(消化)科,并建立了消化内镜室和消化实验室。1986年消化科成为国家教委消化病学博士点,1995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临床药理基地(消化专业),1998年2005年连续通过再评估。消化科也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了历届在我院的见习与实习的医学生;毕业了数十名合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接受培养了数百名进修生。三十年来,消化科历经几位主任和全科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建立起规范的消化系内镜检查室、消化实验室、消化病理室、胃肠动力学检查室和专业与专病门诊。

消化内科现任负责人(2005-):科主任:谢鹏雁(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王化虹(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王蔚虹(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消化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技术力量较雄厚,各级医师积累了较丰富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经验。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含3名退休返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7名;护技人员21名;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进修生若干。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50%。半数以上的医师有在国外或境外(香港)学习或研修的经历。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医师中有6人在全国性专业学会或协会兼任职务。

消化科门诊量日均200余人次(未含急诊病人),病房设床位39张,设施齐全,环境清洁、幽静。具有较高的急诊收治率和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病人来自本市及全国各地,病种多样(包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少见病及疑难重病)。消化科长期开展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腹痛、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胰腺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肿瘤及其它疑难杂症的诊治与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我院三基三严传统(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严肃、严谨),坚持三级查房和大内科例行巡诊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年消化科还与外科、医学影像科、血管介入等科室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并发症等的综合治疗,使得这些高死亡率疾病的存活率得到提高。消化科医护人员的良好和娴熟的消化内镜操作技术,以及规范的内镜消毒室和良好就医环境,可使病人放心地接受上下消化道内镜的检查和一些经内镜的介入治疗手术。

北大医院消化科的科研工作已形成以老专家与中青年骨干相结合,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与研究生相结合的队伍,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消化实验室和院中心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消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Hp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建立了自己的Hp菌库,拥有无创检测Hp感染的13C-尿素呼气试验的质谱仪等;拥有良好的胃肠动力检测的相关条件与设备;主要开展的科研工作有:(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相关疾病的研究;(2)胃肠功能与动力性疾病的研究;(3)炎症性肠病的研究;(4)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研究(5)消化病系疾病心理等。其中,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胃肠动力与功能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方面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室曾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及北京市的科研项目,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课题1项;首都发展基金项目1项;卫生部公益项目1项(参与单位),院所课题及自选课题多项。近十余年来,消化科每年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近20篇,每年均有论文发表在 SCI收录的杂志上。三十年来尚出版学术专箸或医学教材20余部。曾获部委级奖项4个,有多篇论文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交流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