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首届血液净化专科护理质量改进培训班召开

时间:2014-08-2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8月22~24日,由护理部、肾脏内科联合主办的首届血液净化专科护理质量改进培训班在京召开。作为血液净化专科护理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培训班邀请来自台湾、上海、广州、北京地区血液净化专业的专家以及我院血液净化护理团队10余名老师进行学术授课,迎来了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我院护理部丁炎明主任、肾脏内科陈育青教授、台湾肾脏护理学会吴佳?秘书长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大内科科护士长曹立云主持。

  开幕式首先由丁炎明致开幕辞,她对各位嘉宾和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回顾了北大医院血液净化团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血液净化的护理工作提出了建议和要求。陈育青代表肾脏内科的领导对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血液净化团队多年来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

  三天的培训课程紧张而有序,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血透、腹透、CRRT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等重要护理专题,围绕血管通路、感染控制、管理与规范、透析并发症、培训与教育等多个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本次学习班还特别安排学员进入临床见习实践,参观了肾脏内科的各个护理单元,大家相互之间做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学员们普遍称赞了培训班的师资与各项工作,普遍认为此次培训课程质量高,实用性强,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性,拓展了护理同仁的学术思路。学员们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我院血液净化专业的影响力。

  (护理部  田君叶、邓俊)

  【信息链接】

  肾脏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成立于1975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血液透析专业科室之一,于2002年成为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负责全市血液透析的质量控制工作。目前拥有血液透析机38台,可以开展常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拥有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0余人。血液透析中心(包括床旁血透小组)现有专科护士38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80%,拥有一支高学历的护理师资队伍和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学习美国、台湾等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式,以此发展专科护理培训事业。多年来,作为“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临床带教基地”、“北京市血液透析专业培训基地”,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并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护士培训工作,每年接待专科进修培训人员约200人,接待参观者约300人。

  肾脏内科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腹膜透析治疗,2002年正式成立腹膜透析中心,目前有稳定随访腹透患者400余名,腹透专职护士11名,在腹膜透析病人管理中,护士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以责任护士为主体的腹膜透析门诊管理模式。10年来,腹膜透析护理团队在医生的指导下,为病人分配固定的责任护士,在病人透析前、置管住院期间及门诊随访各阶段,从病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开展了病人操作技能培训、透析方案调整、饮食、用药及合并症的防治教育和随访工作,鼓励并支持病人的康复运动,建立了包括门诊、电话、网络和家访在内的综合随访体系。在科研方面,腹透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责任护士为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50余篇,SCI文章4篇,并被国内及国外同行引用496次,多位老师参与了专业书籍的编写。中心在影响腹透治疗质量的容量控制、营养管理以及腹膜炎防治三个关键环节取得了突出成绩,创造了透析护理领域的多项第一。2011年腹透中心护理团队荣获中华护理学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