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健康饮食新时尚??“蒸”

时间:2013-06-0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清蒸鱼”、“清蒸狮子头”“蒸豆腐夹”“蒸茄泥”……时下到餐馆吃蒸菜已成为饮食的一种新时尚。

  “蒸”是将原料装于器皿中,上笼蒸制,蒸好后加些调料或汤汁即可食用。在烹饪技法中,“蒸”属于“汽熟法”,是利用蒸汽的对流作用,把热量传递给菜肴原料,使其成熟。蒸制时间和火力,根据原料性质、要求而定。用汽熟法制做的菜肴,无需翻动原料,菜肴形态完美,口味鲜嫩、熟烂。“蒸”是食物营养素损失最小、烹调用油最少的一种烹饪方法。

  烹调油是人们所需脂肪、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富裕起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了无节制地使用烹调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烹调油42克,已远高于199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25克。同时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与1992年相比,成年人超重上升了39%,肥胖上升了97%。食用油过多已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所以,从小养成清淡少油少盐的饮食习惯,是减少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2008.1.15,卫生部发布了200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烹调用油建议每人每天25克或30克。如何利用有限的烹调油烹制出美味佳肴呢? “蒸”就是一种有利于健康、减少烹调用油的首选方法。此外,煮、焖、炖、水滑、凉拌等烹调方法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蒸”菜的制作非常简单,关键是掌握蒸制时间和火力,尤其是新鲜原料,比如“清蒸鱼”。

  制作“清蒸鱼”时首先要选用活鱼,但活鱼宰杀后,不要马上进行烹制, 这是因为鲜鱼死后,经过一段时间鱼肉的肌纤维逐渐出现僵直,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分解产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正是鱼肉鲜味的主要成分。这时烹制出来的鱼肉,吃起来肉质发硬,不能突出鱼肉细腻、鲜嫩的特点,同时也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鱼肉中的蛋白质。

  科学的食用方法是鲜鱼宰杀后,放置1~2个小时,使鱼体从高度僵硬,逐渐开始向自溶阶段进行转化。这时,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人体容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使鱼肉松软多汁,味美芳香,处于这个阶段的鱼,再通过蒸制的方法(一般1.2斤左右的鱼,开锅后大火蒸制八分钟),味道非常鲜美,并且提高了鱼的营养价值。

医院动态

更多 >

山医大二院主办的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山医大二院网讯 8月8日至10日,由山医大二院主办的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来自省内各市县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师、学校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企事业单位精神卫生及心理工作代表130余人,就精神卫生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工作进行了交流和研讨。省卫计委巡视员王俊,山医大二院副院长张进,省精神病学专业委主委张克让、副主委田峰等领导出席。 张进副院长在欢迎词中简要介绍了山医大二院概况,并指出山医大二院主办的这次年会以“精神心理疾病的优化治疗和临床路径”为主题,组织大家学习研讨交流,将为我省精神卫生事业在技术水平、服务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提高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贡献。他代表年会主办方向为此次年会顺利举行做出贡献的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代表要珍惜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此次会议,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学习愉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工作、社交和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和利益调整使人际关系复杂,致使一些身体素质差、抗压能力低的人容易焦虑、抑郁,引发各种精神卫生类疾病。山医大二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田峰教授介绍,近年来精神卫生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疾病中的一类,国家卫计委2013年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达13.47‰,重症病率达9.66‰。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精神障碍在我国的总负担排名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因此调高对精神卫生疾病的诊和治预防水平,是卫生系统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会议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安定医院马辛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王斌洪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精神病学的现状和未来》《精神疾病快速综合治疗》《精神疾病全程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一体化策略》的专题讲座;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刘军,山西省医学会秘书长郝慧琴、医疗机构研究所所长李梅,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路径管理》的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之外,会议还组织了3个由省内外知名专家主持的“卫星会”,代表和专家围绕治疗预防工作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提问、答疑等互动式的研讨和交流。 (任晓辉) 山医大二院宣传部编发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