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大医院

心内科成功植入我院首例心脏双腔复律除颤器

时间:2010-09-1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全球目前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急骤,不可预料,存活甚少,重在预防。目前已有多种现代技术能有效降低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其中体外自动除颤器是猝死急救的最有效手段,但限定于特定的场合,并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实施。因此,安装体内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成为预防猝死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体内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埋藏于体内、可以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用电除颤等方法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装置,可改善病人的预后,减少猝死的发生,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病人,ICD治疗获益更大。

  2010年9月10日心血管内科对一名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成功地植入了双腔ICD,此项技术的开展在我市尚属首次。

  患者秦某某,男性,45岁,因突发心悸、头晕30分钟,黑蒙1次入院,入院时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240次/分,随时可能发生猝死。临床诊断无脉搏室速,立即给予电复律2次后转为窦性心律,血压恢复至正常,之后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预防复发,但效果不佳,住院期间再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演变为心室扑动,仍需电复律治疗。科主任刘毅坚组织全科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分析,认为该患者属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为ICD治疗的I类适应症,建议患者植入双腔ICD。征得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后,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于2010年9月10日成功行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体内植入术,术后测试各项参数及功能正常。目前ICD工作状态良好,病人已康复出院。

  此项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院及晋城市在心律失常起搏器治疗领域的专业技术空白,标志着我院心内科的又一项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也为广大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福音。

  总医院心内科 张清松

医院动态

更多 >

总医院参加晋城市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8月14日上午,总医院参加晋城市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大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实战演练。此次演练共有晋城市10家单位、150余人及26辆各式应急救援用车参加。山西省考评组、省公安厅交管局李新生副局长,省检察院张奋涛主任,晋城市副市长王树新、晋城市政府应急办主任王宏徽及省、市公安、消防、卫生、环保、运管、安监、公路系统相关领导参观演练。 演练场景模拟在隧道入口处发生塌方,客车、危化品运输车和大货车连续发生追尾事故,致使客车乘客无法逃脱。在公安、消防部门完成伤员转移后,总医院派出的两支医疗救援小分队最先进入演练现场。搬运伤员、建立静脉通道、固定包扎止血……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完成了院前急救措施,按照“从重到轻”的原则,迅速将3名重伤员和5名轻伤员转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反应快速、操作熟练、配合默契,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作为国家矿山医疗救援中心,近年来总医院不断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形成了反应快速、组织有序、技术专业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不仅保障了晋煤集团工伤急救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参与了晋城市及周边地区几乎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什么是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邵自强
回答: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和运动迟缓,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该病通常由GCH1基因突变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引起,症状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女性发病率略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发病机制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与GCH1基因突变相关,该基因编码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这种酶是多巴胺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基因缺陷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合成减少,基底神经节律调节异常,从而出现肌张力障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TH基因或SPR基因突变,影响四氢生物蝶呤代谢通路。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在5-15岁出现症状,表现为下肢为主的肌张力障碍,典型表现为晨轻暮重的步态异常,可伴有震颤、姿势性肌张力增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具脸。约三成患者存在昼夜波动,休息后症状减轻,活动后加重。部分儿童患者可能以马蹄内翻足为首发表现。 3、诊断标准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左旋多巴试验。基因检测发现GCH1突变可确诊。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试验具有诊断价值,多数患者在3-7天内症状明显改善。需与青少年型帕金森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疾病鉴别。脑脊液神经递质分析可发现新蝶呤和生物蝶呤水平异常。 4、治疗方法 左旋多巴制剂是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首选药物,常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片、左旋多巴苄丝肼片等。多数患者对小剂量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且长期有效。对药物效果减退者可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片。严重肌张力障碍可考虑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需避免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5、预后管理 早期规范治疗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保持正常运动功能。需定期评估运动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调整左旋多巴剂量。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家系筛查。孕期患者需在神经科和产科共同监护下调整用药。物理治疗可改善运动功能,心理支持有助于应对慢性疾病带来的情绪问题。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应激。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类,帮助多巴胺合成。建议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维持肌张力平衡。定期随访监测症状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处理运动并发症。避免自行调整左旋多巴剂量,防止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等不良反应。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