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医院

我院介入科成功开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时间:2014-03-2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大约50%的脑卒中源于颈动脉,其中又以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最常见。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病因包括动脉夹层、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和放射损伤等。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预防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是一种新的微创性、低侵入性、低风险性,有效血流重建措施的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我院介入科于2014年1月5日成功完成首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相对较少,尤其在吕梁尚属空白,该技术属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本患者为77岁男性,因眩晕、嗜睡、右眼视物模糊(数指/20cm)、左眼无光感入院,颈动脉US:右侧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狭窄,右侧颈总上段、中上段斑块形成,左侧颈动脉球部、颈总动脉上段斑块形成。颈动脉CTA:双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伴斑块明显,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诊断为: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狭窄。在介入手术室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方法为:经皮经股动脉穿刺引入8F血管鞘,经鞘管引入5F猎人头导管完成椎动脉、颈动脉和全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狭窄程度,向右侧颈总动脉引入交换导丝,沿导丝送入8F的椎动脉型导引导管或8F长鞘管,透视监视下,先将脑保护伞置入颈内动脉狭窄以远区域,沿保护伞导丝内支架输送器送至狭窄部位,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后仍然残留严重狭窄,辅以球囊扩张。术后持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嗜睡症状明显减轻,视力OD0.2OS无光感,治疗3周后好转出院,未出现心率失常、血压降低、急性脑缺血、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再狭窄等并发症。该手术得到我院医务科、神经内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的大力协助支持。

  该技术的开展需要有配套的介入设备、麻醉设备等。以及完善的术前评估如US、CTA、MRA、DSA、神经学评价。还必须有熟练掌握该项介入操作诊疗技术的医生团队、护理团队。我科对上述病例行术前讨论、术后总结,该患者的成功介入治疗,说明我院已具备开展该技术的能力和设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主要适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血管狭窄率>50%,头晕、头痛;无症状动脉血管狭窄率>75%;由于颈部肿瘤等压迫而导致的狭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