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二科成功封堵有症状的卵圆孔未闭两例
时间:2014-06-2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4-06-2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焦某,女,45岁,辛集市柳村人,阵发性头痛2年入院。经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皮肤交感反应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 卵圆孔未闭。王震主任医师综合分析,考虑与卵圆孔未闭关系密切。在王震主任医师娴熟的技术下,成功给予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患者未再出现头痛。
孙某,女,39岁,因阵发性头晕1个月入住我远神经内科。患者曾多次就诊各省级医院,未找出原因所在,症状频繁发作。于神经内科查颅脑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1.双侧额顶皮层下脑白质多发小缺血灶;2.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 卵圆孔未闭。请我科王震主任医师会在,考虑与卵圆孔未闭有关,转入我科成功行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患者头晕消失。
两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既往无“高血压病、血液高凝状态”等相关疾病,那么患者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呢?卵圆孔未闭(PFO)为罪魁祸首。
什么是PFO?卵圆孔是胎儿期生理学通道,允许脐静脉血从右房流入左房,维持胎儿血液循环。卵圆孔完全闭合者在1岁儿童只占18%,在两岁儿童中占50%。若3岁后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成人中约有25-30%的 PFO(3.25-3.90亿)。
PFO是一个潜在的血栓由自体静脉系统至脑及外周动脉栓塞的途径。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但当右心房压力一过性或持续性增高时,可引起心房间右向左分流,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或原位血栓就有可能脱落,造成反常栓塞。因而有将PFO与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先兆性偏头痛称为“危险三重奏”。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发现,PFO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有密切关联。
不明原因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约有40%是找不到任何诱发病因的,临床上称为 “ CS ”。中国每年约有50万脑卒中患者是由PFO引起的反常栓塞有关,尤其是年龄?55岁的患者,故PFO是中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卒中除了具有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偏头痛增加了缺血性卒中特别是青年卒中的发生风险,而 PFO 在偏头痛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1)偏头痛是由通常在一次通过肺部就被清除的一种或者多种化学物质导致的;(2)PFO的存在提高了这些物质在脑部的浓度,增加了偏头痛的风险;(3)PFO在偏头痛患者中的较高发生率增加了TIA或者卒中的风险。“偏头痛卒中”最可能是由于通过未闭的卵圆孔的矛盾栓塞,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血管强烈痉挛。
2012年10月25日在美国TCT大会上发布的RESPECT试验结果为临床PFO伴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该试验研究证实:在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方面,PFO封堵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且脑卒中复发风险可降低46.6%-72.75;同时与器械相关的风险或手术并发症非常低,非常安全,该研究结果的发布也为临床上治疗伴有PFO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PFO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 不明原因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有35%-40%的原因不明,已有大量临床数据证实10%-40%的PFO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2. 顽固性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的常见慢性疾病。
3. 神经减压病
减压病是由于人在深水中忽然上浮,环境压力下降,溶于体内的气体来不及由肺排出而存留于血液和组织中,引起血管栓塞,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
4. 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
少见,以从斜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严重的呼吸困难和缺氧为特点,病人经检查心脏畸形只有PFO,且肺动脉压力正常,并有经超声及血流动力学检查证实的右向左分流,此病人行PFO封堵术可有效改善缺氧,为一线的直立措施。
5. 冠脉正常的心肌梗塞
据报道,冠脉正常的心肌梗塞发生率为1%-7%。PFO可作为静脉栓子到达冠状动脉的通道,此外,PFO亦可作为5-HT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冠脉的通道,从而产生冠脉血管痉挛。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该病发生率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成人患者有PFO的几率为69%,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7.PFO大于2mm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
8.其他
包括有高原性肺水肿、脑白质病变,原因不明的急性缺血性事件(急性肾栓塞,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等等。
我国卵圆孔未闭人群庞大(近4亿人),相信,在超声科何小梅主任医师的帮助下,我科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其相关科室门诊等跨学科合作,筛查出需要治疗的卵圆孔未闭患者,为其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进行干预,必定能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造福患者。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