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科学家发现抑郁症与生物钟紊乱有关

时间:2013-12-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伴随着抑郁症出现的睡眠紊乱或者其他生理节奏混乱,有可能对大脑产生影响。关于大脑基因活性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物钟可能是紊乱的。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5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相当令人吃惊。”特拉维夫大学研究生物周期节律的生理学家Noga Kronfeld-Schor说,“我们已经有一些间接证据,但这确实说明了生物钟紊乱和抑郁症有联系。”

  对于哺乳动物,诸如睡觉、激素代谢以及饮食方式这些日常节律,都遵循着大脑中的主时钟,而主时钟的节奏由部分基因以及昼夜交替来维持。主时钟也可以和大脑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时钟不同步。密歇根大学的统计遗传学家李军(音译)说,这种不同步,会产生例如时差感这样的身体不适。

  抑郁症患者通常还会有生理节奏的紊乱。但是造成紊乱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确定。李教授和他的同事采用了一组相当不寻常的样本——34位抑郁症患者和55位非抑郁症者死亡后的大脑。李教授说,这些人都是死于突发性原因,比如心脏病或者自杀,他们的大脑都是立即被冻存起来的。

  在计算出死者的死亡时间与日出时间的差值后,研究小组收集并研究了六个脑区的12000条基因打开的活性记录。李军指出,非抑郁症者的基因活性记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死者的基因活性在日出时达到顶峰,其余的则在正午达到峰值;而抑郁症患者的基因活性似乎与时间无联系,也不可预测。

  这项研究没有证明到底是抑郁症导致了昼夜节律的紊乱,还是昼夜节律混乱导致了抑郁症,但加州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傅?惠表示,它证实了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可能对受到影响的生理过程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中分析的大脑只研究了基因活动的一个时间点,那就是死亡的时候。昼夜节律的研究人员通常只对死者大脑在24小时内的表现进行测试。但这个方法适用于采样血细胞,并不适用于大脑。傅教授说,大脑数据采集于几所大学,包括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脑库,数据虽不完美,但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这组数据非常可靠,”傅教授说,“至于要收集30至50个大脑样本?光是采集血液或颊上皮细胞就够难的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