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人民医院

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时间:2009-08-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现已超过1.6亿人,每年尚有300万的新增患者 ,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知识了解不够,且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居家 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方便,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误区一: 凭直我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无不适时少服或不服 ,一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 等不适症状,不测血压盲目服药 ,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恶化 ,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误区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

  有些人在应用降压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 ,即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再用药,使血压下降后再停药,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样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仅能使病情恶化,使机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会导致“高血压危象”。

  误区三:以症状有无决定治疗与否

  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虽然很高,平时却无任何自觉症状,由于身体没有其他不适,这些人很少服药或不服药,从病理学方面讲,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又可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误区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降压,数天内血压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误区五:担心药物副作用,不敢长期服

  如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而副作用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则微不足道。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原则是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这样可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抵消,但如何联合,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误区六:单纯依赖降压药,不综合治疗

  高血压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应根据不同的并发症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目前抗高血压药有六大类,几十种,患者自己很难分清哪种药更合适。应该去正规医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等用药应不同。

  误区七:模仿他人的降压方案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及具体合并情况不一样,所以高血压治疗有个体差别,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别人有效可能对自己无效,甚至非常有害。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存在 。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也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贵的药物越是"好药’。

  误区八:不定期复查,只顾服药,不顾效果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服药,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必要时测24小时动态血压。以便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服药时间。如果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靶器官是否损害 ?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时,要避免上述误区,必须严格尊照医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Cytologic Test TCT)。通过采集阴道或宫颈分泌物,制片,染色,最后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来检查阴道或宫颈的细胞形态,诊断子宫颈癌及其癌的前期病变。 目前,TCT是筛查宫颈癌最好的方法之一,使宫颈癌的阳性检出率达95%以上,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明确的诊断依据,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检验技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是临床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就与手术方案有关的疾病诊断问题申请病理医师快速进行的急会诊,尤其需要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间的密切合作。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与常规石蜡切片的病理诊断相比,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和误诊的可能性,误诊率达5%以上。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仅限于良、恶性的鉴别。有的病例难以快速诊断,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诊断。 病理科主任 张亚男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