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儿一科成功抢救危重患儿

时间:2014-03-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3月1日下午四点,儿一科刚刚搬入新的病房,就迎来了一场挑战。1岁多的凤凰县小女孩龙某某,因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被送入了我院儿一科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这也是儿一科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第一位病人。当时患儿病情严重,已有三度喉梗阻表现,气促明显,随时有生命危险。因事发突然,家属没带任何费用,面对这一情况,科主任石敏知道患儿的生命危在旦夕,立刻启动了紧急绿色通道,龙某某被及时地送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主治医师何万军第一时间给病人插管,予Servo-i呼吸机辅助通气,雾化减轻水肿以及抗感染。经过科室医生和护士连续三天的一对一监护治疗,龙某某顺利脱离危险。出院时,龙某某的家人拿来自制的锦旗赠与儿一科全体医护人员,感谢他们用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自己女儿的生命。

医院动态

更多 >

感染科积极开展“三甲”应知应会学习交流活动

从8月到9月,在医院号召进行的“三甲”应知应会知识学习月活动中,感染科每周一到周五都积极开展“我为医院创三甲,三甲应知应会学习交流活动”。 每周一到周四,感染科医护人员下午五点开始加班学习“三甲”知识活动。学习活动由科主任徐小平主持,科副主任瞿章书讲授,全科室医生及在岗护士参加学习。在学习“三甲”相关条款后,进行抢答比赛,并相互交心谈心,讨论应知应会条款,积极讲述自己的理解,并提出对于某些相对枯燥条款法规的记忆方法。每周五,则是全体医师参加院内的“三甲”基础知识考试。 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全面掌握了十三项核心制度,对于医疗不良事件有了新的认知,对岗位职责能对号入座,基本掌握了相关针对性的紧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其处理原则,学习了解了我院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大家都感到获益良多,在学习中把创“三甲”的认识提升到了“创三甲,我为医院做什么的?”新的认知高度。   感染科医护人员在学习“三甲”知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急性期脑梗塞为什么不降压治疗
邵自强
回答: 急性期脑梗塞患者通常不建议立即降压治疗,以免加重脑组织缺血。脑梗塞急性期血压升高是机体对缺血区域的代偿性反应,有助于维持脑灌注压。 脑梗塞急性期血压升高属于生理性代偿机制。当脑血管发生阻塞时,缺血区域及其周边组织的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此时血压适度升高有助于通过侧支循环维持缺血区的血流灌注。过早或过度降压可能导致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进一步减少,扩大梗死面积。临床观察发现,急性期收缩压维持在140-180毫米汞柱范围内较为适宜,既能保证脑灌注,又不会显著增加出血转化风险。 部分特殊情况需要谨慎降压。当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需在严密监护下缓慢降压。这类患者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制定,通常24小时内血压降低幅度不超过15%。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脑血管自动调节曲线右移,对较高血压的耐受性相对较好,此时更应避免快速降压。 脑梗塞患者应保持安静卧床,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血压波动。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及言语功能变化,记录每日血压波动情况。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急性期以被动活动为主,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主动训练强度。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