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中医医院

著名中医针灸大师赵百孝来我院讲学

时间:2014-08-2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8月22日,国内外著名中医针灸大师赵百孝教授受我院邀请,来院进行教学讲座。

  赵百孝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北京市针灸推拿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络腧穴学”课程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耳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场务理事等,“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赵百孝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吸收现代解剖学、神经科学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特色,构建了针灸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赵百孝教授重视中医针灸思维方法的培养,强调中医经典理论的研习。从实践到理论,在针灸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疼痛、软组织损伤、消化系疾病及灸法、耳穴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来院当天,赵百孝教授首先参观了我院脑病一科、脑病二科,了解科室百笑灸的开展情况,并针对科室临床中治疗过程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一一解答。以安全方便、环保天然、重现传统为宗旨的百笑灸,克服了传统灸法操作繁杂、易致烫伤、环境污染等缺陷,使艾灸疗法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适,更便捷。适用于多种急慢性病症的治疗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及日常养生保健.

  随后,赵百孝教授来到我院针灸科风湿病专科,做了题为《经络诊查》的专题讲座。我院针灸科风湿病专科及康复医学科二十余位专科人员参加了此次学习。讲座现场,赵百孝教授为在座人员模拟演示了骨性关节炎、颈椎病的针刺、手法、角度、刺激量,传授已故著名中医针灸大师杨三甲的独到针刺手法,实用充实的讲座内容、浅显易懂的讲解方式让参会的医务人员个个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可谓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针灸在我国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医针灸”是一门兼备人文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医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我院针灸科·风湿病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多年来,积极发展“中医针灸”项目,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目前,在我院“中医针灸”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脑中风康复、面瘫、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胃脘痛、带状疱疹、眩晕、肥胖症、黄褐斑、月经不调、小儿厌食、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成为这些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赵百孝教授来院授课活动,更丰富了我院“中医针灸”的相关知识,拓宽针灸治疗思路,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专业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

  讲座结束后,我院院长鲁潘贵为赵百孝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希望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搭建起我院针灸科风湿病专科与中医大师长期交流沟通的桥梁,强化针灸学科理论交流与研讨,以进一步提升我院重点专科建设水平。

医院动态

更多 >

2014年8月27日《宝鸡日报》健康养生版《疑难病例辨析赛群英争锋

7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现场争锋,评委铁面无私、当场决断, 300名观众台下助威、加油呐喊。 8月 21日,市中医医院临床技能大比武“疑难重症病案辨析竞赛”争锋赛决赛现场气氛热烈、别开生面。 自今年 5月份起,市中医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 2014年临床技能培训和大比武活动。此次活动共涉及心肺复苏、骨科专科技术等 18个专项。而疑难重症病案辨析争锋赛是在科主任和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范围内开展的。经过预赛,全院共有 7支代表队进入决赛。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潘承恩、李正仪、王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建苑教授应邀担任评委。 决赛现场,每支参赛代表队由科主任及副高职称以上三名医生组成,提前 10分钟在候考区阅读参赛题目。在 2个多小时的比赛中,面对鲜活具体的实际病案,选手们分析病情抽丝剥茧,诊断辨识清晰明确,治疗方案准确及时,展现了医院高年资医师深厚的临床经验及精湛的临床诊疗水平。最终,重症医学科代表队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面肌抽搐的病因
邵自强
回答: 宝宝面肌抽搐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神经发育异常、外伤或感染、癫痫等因素有关。面肌抽搐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可能伴随眨眼、嘴角抽动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宝宝面肌抽搐与家族遗传史相关,如先天性肌强直或代谢性疾病。这类情况通常在婴幼儿期显现,表现为面部肌肉重复性收缩。家长需及时就医进行基因检测,医生可能建议营养支持或药物干预,如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左卡尼汀口服溶液等改善神经代谢。 2、环境刺激 强光、噪音或情绪紧张可能诱发短暂性面肌抽动。这类抽动多为生理性反应,表现为突发性单侧面部肌肉颤动。家长需减少环境刺激源,保持宝宝情绪稳定,可通过轻柔按摩或热敷缓解症状,无须特殊药物治疗。 3、神经发育异常 面神经通路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慢性抽搐,常伴随吮吸困难或表情不对称。此类情况需通过肌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医生可能推荐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甲钴胺片等促进神经修复。 4、外伤或感染 产伤、头部撞击或中耳炎等感染可能损伤面神经分支,引发节律性抽动。这类抽搐多伴随局部红肿或发热,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同时配合物理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部分局灶性癫痫发作以面部抽搐为首发症状,可能伴随意识障碍或肢体强直。需通过脑电图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开具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等控制发作。 家长发现宝宝持续面肌抽搐时,应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强行按压抽搐部位。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若抽搐伴随发热、呕吐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日常可通过抚触和音乐疗法帮助宝宝放松面部肌肉,定期随访神经发育情况。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