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第一医院

支气管镜在支气管结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时间:2010-05-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支气管镜在支气管结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支气管结核又称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 tuberculosis, 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病。近年来研究证实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袭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进一步深入损害肌层、软骨,最终瘢痕愈合导致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或管壁软化。EBTB往往与肺结核伴发,是儿童中发生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在成年人中以20--30岁青年女性多发。

  一、 诊断

  EBTB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咯血、胸痛、气促、消瘦等,由于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可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不高,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阳性率低,故极易发生误诊、漏诊。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EBTB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经支气管镜直视改变、刷检、灌洗及活检可以显著提高确诊率。我实验室研究发现支气管镜“激惹”后镜检后连续3天留取痰标本行抗酸杆菌检查,可提高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痰菌阳性检出率,值得推广,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

  根据镜下改变情况存在不同的分型方法,ChungHS等将其分为4型,I型(充血水肿型); II型(糜烂坏死型);III型(肉芽结节型);Ⅳ型(瘢痕型)。

  刘忠令等将支气管结核分为4型:(1)炎症浸润型:(2)溃疡坏死型:(3)肉芽增殖型;(4)瘢痕狭窄型。

  2008年全国结核年会中会议中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张广宇教授提出分为6型,(1)炎症浸润型;(2)溃疡坏死型;(3)肉芽增殖型;(4)瘢痕狭窄型:(5)管壁软化型;(6)结核性支气管瘘。

  二、治疗

  1.经支气管镜局部给药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产生大量干酪及胶冻样坏死物黏附在病变黏膜或阻塞支气管管腔,病变组织缺氧呈酸性,影响药物的渗透,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减少,影响全身抗结核治疗的效果。经支气管镜局部给药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灌注和气道黏膜下抗结核药物注射,使局部药物浓度大大提高,有效地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临床上单纯局部用药可能增加耐药菌株产生的机会,故多作为全身化疗的补充,其作用不可忽视。 .

  1.1 经支气管镜抗结核药物灌注EBTB

  气管狭窄的患者不但血清中而且气管冲洗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FN—Y和TGF-p浓度水平均升高。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注药物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大大超过血药浓度,有效地起到杀菌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使充血水肿的支气管黏膜恢复正常;软化、稀释局部干酪坏死物质,使之易于排除,使管腔通畅:使浸润增殖病灶缩小乃至完全消失;内膜结核的有效控制,有利于肺内结核病灶吸收。

  1.2经支气管镜气道黏膜下抗结核药物注射

  经支气管镜黏膜下多点药物注射是另外一种局部化疗,亦可以增加病变组织内的局部抗结核药物浓度,有利于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注射前可以先用活检钳清除病变坏死组织,再选择病灶及其周围黏膜下多点注射异烟肼、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注药后留镜观察注意有无出血,拔镜后观察有无医源性气胸发生。黏膜下多点注射的并发症主要是穿刺引起的肺内出血、支气管穿孔、气胸、皮下气肿等。对于经纤支镜支气管黏膜下注射治疗是否容易造成支气管内结核播散的问题,主要预防措施是掌握好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先“正常”后“病变”的检查顺序。肖艽等研究显示与单纯全身化疗组比较,全身化疗配合多点注射组的气促评级明显改善,痰菌阴转率、复发率以及远期疗效也好于单纯全身化疗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