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呵护新生命的摇篮 ??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专科

时间:2013-09-2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啼哭,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但从儿科重症病房中传来的哭声,却让人揪心。面对新生儿及儿童危重病人,每一次细心检查,每一次悉心呵护,每一次精心救治,无疑在为一个个祖国花朵搭起生命的屏障。

  2010年12月,国家卫生部启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第一批项目,儿童重症医学(PCCM)被列为儿科惟一参与的亚专科,这是我国PCCM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也为儿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儿科重症专科作为第一批成功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科室,意味着该院此项学科发展拥有较大潜力以及强劲实力,同时也预示着兵团医疗系统儿童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新技术注入生命新希望

  儿科重症专科是在原儿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该科现有床位70张,其中儿科病区52张、NICU 12张、PICU 6张。经过3年的建设,专科现已拥有常频呼吸机3台、高频振荡呼吸机1台、转运呼吸机1台、CPAP2台,保暖箱14台,输液泵和注射泵17台,气管插管纤维内镜1条、血气分析仪1台,中央神经监护系统、多参数监护仪18台。

  应用转运呼吸机,可以更好地应对长距离急救转运任务,儿科重症专科曾为沙湾、玛纳斯等地转运儿童危重病人,为病人的及时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本地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效缩短了重症肺炎的治疗时间。

  针对难治性小儿肾病,儿科重症专科开展了肾穿刺活检术,根据病理诊断进行及时、合理治疗。同时与该院肾病科积极合作,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助多例重度溶血症、中毒及肾衰患儿,有力提升了小儿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

  新技术的推广与开展,使患者能够及时就近治疗,减少了转往外地的支出费用,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救治时间,使更多患者受益。2010年以来,儿童重症专科收治危重病员542人次,其中使用常频呼吸机机械通气103例,该专科在原有的诊疗技术上有所改进与提高,加强了对危重病的识别技术,呼吸机使用及气管插管技术已得到普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高频振荡呼吸机的使用提高了一些危重患儿肺的氧合作用,减少了肺损伤,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呼吸衰竭患儿的死亡率。

  精湛医术让生命之花绽放

  早在2009年6月,原儿科建立了兵团第一个新生儿无陪重症监护室(NICU)。时任儿科主任杨红介绍说:“NICU非常特殊,其服务的对象是28天以内的婴儿和早产儿,其服务特色是全封闭、无家属陪护、由医护人员全程服务。”新生儿无陪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肺出血、重度窒息、早产儿脑损伤、呼吸暂停、感染性休克合并DIC、新生儿气胸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成功救治低出生体重儿上百例,其中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体重儿的成活率明显提高,尤其是成功救治至少3例孕周仅26周、体重不足1000克的早产儿。

  根据儿科重症专科现有条件,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在目前病区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成立。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相关领导以及该院科教部、医务部的关心支持下,儿童重症专科积极同ICU、感染办、总务科及消防部门共同协作,确定了改建成立PICU病区的方案,同时,购置相关设备、仪器进一步开展PICU监护,推动PICU的长远发展。

  倾力培养高端医护人才

  目前,儿科重症专科有医护人员51人,其中医生19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11人、本科 6人、主任医师 3人 、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7人。为不断加强儿科重症专科的医护队伍建设,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该专科先后选派40余人次分别参加北京、上海、青岛、大连、西安、南京、贵阳、长沙、杭州、昆明、郑州、南昌等地以及新疆自治区举办的儿科危重症新技术学习班以及小儿呼吸机、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培训班,同时,派出5名护理人员在上海医学儿童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修学习。

  2011年,儿科重症专科成立了儿科学硕士点,目前已招收研究生4名。2010年至2012年该专科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大学课题,7项院级课题,兵团科技项目《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在儿童重症肺炎诊治中的应用》也成功获批,已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 1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发表专著1本。

  倾情帮带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2012年8月中华医学会青年委员会第六次中国儿科医师西部巡讲活动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多名全国知名专家针对兵团迫切需要的危重症救治、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等方面知识举办专题讲座,提高了兵团儿科的学术水平。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还通过每年举办兵团继续教育培训班,特邀内地数名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授国内外儿童重症诊治的最新进展。此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们多次进行现场示教,使基层医生获益颇多。

  儿科重症专科先后为一师、二师、四师、六师、七师、八师师级医院,团场医院培训新生儿窒息复苏、推广新生儿复苏新技术。师级医院多次前往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观学习,提高了基层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儿科重症专科也多次组织基层会诊,为边远团场、地区的重病患儿进行医治。

  对于儿科重症专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儿科主任谷强表示:“下一步计划是引进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发挥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中毒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方面传统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效应。开展小儿肺功能检测和床边彩超技术,满足临床需求,便于重症患儿及时诊断。今后,将继续借助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的支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完善PICU、NICU的建设与管理,开展特色诊疗,力争使儿科重症专科的整体发展在自治区处于领先水平。”

  暖箱里一个个小生命正在熟睡,旁边的医护人员时刻守护着。作为坚持在儿科重症一线的他们深知,身上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更是一份家人的委托与希望。而当看到婴儿展开笑脸的那一瞬,他们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转载自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兵团日报》 第三版

医院动态

更多 >

铸就捍卫生命的最后防线 ??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随时待命,时刻准备投入与死神的搏斗;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治疗、呵护着生命垂危的患者,用使命、爱心与精湛的医术,铸就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一个个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他们就是重症医学科(即ICU)的医护人员。 2003年春夏时节,“非典”病毒侵袭全国。在抵抗“非典”战场的第一线,重症监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场疫情的成功遏制不仅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使重症监护的特殊医疗功能以及重症医学的意义赢得了广泛认可,中国的重症医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91年11月正式成立,是疆内最早的一家独立、综合性ICU,建立了正规的ICU管理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该院领导的支持与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科室逐渐发展成一个集临床救治、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化科室,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ICU之一,在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危重病救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为90.53%,诊疗、救治危重病人692名。2011年该科室成功跻身国家卫生部第二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标志着兵团重症医学发展又跃上新的台阶。 现代技术托起生命的延续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成立以来,经过两次病房改建和床位扩编,从最初的3张监护床,发展到26张监护床,每张监护床配备有可提供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完善的设备带。拥有16部双臂吊塔,可安装监护仪、呼吸机、输液和吸痰吸氧装置,以及34台心电监护仪,28台呼吸机、3台中央监护仪,1台血气分析仪,3台除颤仪,2台心肺复苏机,3台床旁血滤机、2台支气管镜、1台人工肝支持仪,1台便携式呼吸机,1台高频振荡呼吸机,1台亚低温治疗仪,1台胶体渗透压监测仪,2台震动排痰机,25个输液泵,26台注射泵。 重症医学科每日面对的均是危重病人,监护仪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监测,能让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获得及时救治。而针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机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徒手心肺复苏的局限性,缩短了救治时间,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命存活率。 床旁血滤机对于复杂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肝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水肿、难治性心衰伴水肿等重症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该科运用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技术,在自治区重症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重症医学科目前掌握和开展的核心技术均已应用于危重病患者的监测与救治工作中,包括: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技术、机械通气技术、肺开放和保护性肺通气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技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综合防治技术、成人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ARDS与ALI技术等。科室还初步完善了重症患者病情评估体系、深静脉及动脉置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心排血量监测)、持续血液净化及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致力建设高素质人才团队 重症医学科现有医生14名,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2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这14名医生有2名在职博士研究生,5名医学硕士研究生,5名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医学本科生。在医疗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勇于探索、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医师。近三年,该科医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共34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主任医师许航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从医23年,在心肺复苏、危重病监测与诊治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新疆医学分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分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主持兵团科技专项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持编写专著5部,获得“全国医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在自治区重症医学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全科共有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0 名护师等在内的64名护理人员,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19人从事重症医学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36人可胜任带教,有15名护士已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症医学专科护士资质。护士长李军文留学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护理学院,并在北亚利桑那州立健康中心工作一年,对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在现代重症医学的护理管理及发展中的应用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倾力打造“品牌”学科 重症医学科注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适时举办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对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查房,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将责任制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要求标准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重症医学两年资历以上的护士除能够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能够熟练应用相关重症常规护理监测与治疗技术。 目前,科室已陆续派出六批医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医学学术会议,与知名重症医学专家进行交流,了解最先进的重症医学动态。先后选派四名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四川成都等地的国内知名大型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的进修与培训,5名医生获得了全国重症医学专业资质。 近年来科室还选派两名护士前往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一名副护士长前往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学习护理管理,李军文护士长赴以色列西勒雅法医学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交流急诊与重症医学护理经验。 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程青红响应“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前往九师为师部、团场医院及周边吉木乃县医院的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同时开展专家讲座,传授先进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010年8月,该科被批准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岗”。虽然医护团队还很年轻,但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在这个距离生命终点最近的地方,他们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担当着生命的“守护神”,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重症医学科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脓毒症患者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等项目的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为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重症医疗服务。 转载自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兵团日报》 第六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共用电动剃须刀会传染艾滋病吗
聂小娟
回答: 共用电动剃须刀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但若存在破损皮肤接触病毒污染的血液,存在极低概率的传播风险。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且对消毒剂敏感。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弱,离开宿主后通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失去活性。电动剃须刀表面若未沾染新鲜血液,病毒难以通过干燥的刀片或外壳传播。日常使用中,剃须刀接触的多为表皮角质层,完整皮肤能有效阻隔病毒侵入。即使刀头残留微量血液,病毒载量也远低于感染阈值,且暴露于空气后病毒迅速失活。 当双方皮肤同时存在开放性伤口且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时,理论上有微量传播可能。这种情况需满足三个条件:剃须刀上存在艾滋病感染者未干涸血液,使用者在短时间内接触该血液,接触部位存在活动性出血伤口。实际生活中这种多重条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极低,规范的清洁消毒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建议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护理工具,使用后及时用75%酒精擦拭消毒刀头。若发生高危暴露行为,如被明确污染的剃须刀划伤出血,应在72小时内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评估。日常预防艾滋病更应关注安全性行为、规范医疗操作等主要传播途径。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