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母婴健康 义不容辞

时间:2014-06-1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2014年5月19日早上9点,产科主任范玲正在为怀孕36周的孕妇小杨做剖宫产手术……

  31岁的小杨情况特殊,怀了一对双胞胎,但在怀孕18周时,医生检查出其中一个宝宝患有先天性膈疝。儿科医生说:先天性膈疝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正常人胸腔和腹腔间有层膈,上面只有几个孔洞,大的血管和食道从中穿过;但先天性膈疝宝宝膈上的洞洞太多了,肠管就会挤到胸腔中,从而挤压心肺,影响心肺功能。先天性膈疝胎儿最早也要到17周时才能查出来,“发现得越早,说明病情越重。”小杨的这个宝宝是在18周时发现,因此,孩子属于比较严重的先天性膈疝。

  咨询儿外科专家意见,考虑新生儿出生后可考虑手术治疗,所以小杨可以继续妊娠。这之后,本在某区妇幼保健院建档的孕妇小杨犯了愁,中间经过了3家医院,都没有找到可以分娩的地方,最后辗转来到我院,虽然承担风险,但范玲主任还是答应亲自为她手术。

  怀孕34周的小杨住进了产科六病房,产科主任范玲立即为小杨制定手术方案。其中的一个宝宝因为膈疝的挤压出现了肺发育不良,心脏右移,必须在保证胎儿存活的情况下终止妊娠。医护人员一边帮小杨完善各项相关检查,一边促胎肺成熟,周末,范玲主任特意去探望小杨,检查她和宝宝的身体情况。

  膈疝的宝宝一出生,就要立刻转诊到儿研所接受手术。六病房医生积极联系儿研所专家共同制定手术时间,因为儿研所的手术只能安排在周一,产科医生积极与手术室、新生儿科协调,最终为小杨安排了周一的第一台手术。

  产科术前联系麻醉科,NICU及儿研所专家做好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转诊手术准备, 120急救车就等在急诊的门口。

  9点,手术开始……9点16分,体重2390克的男孩出生他与绝大多数新生儿不一样,他全身青灰,一声没哭……就是这个宝宝患有先天性膈疝,即刻进行气管插管及留置胃管,转送儿研所,于当日手术治疗。9点17分,第二个男孩出生,转入我院新生儿科观察。产妇小杨术后恢复良好,已经平安出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北京市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完满落幕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20周年,是推进“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为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全面展现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取得的成绩,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妇幼健康事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将2014年定为“妇幼健康服务年”,在全国开展以“共圆妇幼健康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妇幼健康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宣传活动,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活动,北京妇幼保健院作为竞赛的承办方做了大量工作,将竞赛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组建竞赛专家组,建立竞赛试题库。多次组织专家对题目进行讨论和修改,每个专业组从试题的初审到最后定题都经过了5次以上的专家审核与讨论,确保题库能充分体现出科学性、严谨性、代表性,出题工作为竞赛顺利举行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报名工作,对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内容、形式及竞赛人员要求等做了重点说明,对竞赛进行了大力宣传与动员,鼓励各区县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比赛。全市妇幼健康工作者对于竞赛报以极高的参与热情,各区县竞赛参与率均超过60% ,部分区县参与率接近100%,全市参赛选手总数超2000人。16个区县先后开展区级选拔赛,遴选出最为优秀的选手进入市级竞赛。截止到2014年8月18日,共有 128名选手入围市级竞赛。市级竞赛分为理论笔试、操作考核、个人竞答、团体竞答四轮。北京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克服了本职工作和大赛工作的矛盾,发扬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完成了具体的计划、组织、协调、出题和现场评审等工作,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使整个大赛活动进行得紧张而有序。 2014年9月3日,历时3个月的北京市妇幼健康技能竞赛圆满落下帷幕。团体一等奖被西城区斩获;二等奖被朝阳区和延庆县获得;三等奖由海淀区、大兴区、通州区、密云县和东城区获得;夏艳、沈瑞云、王雁、徐琦分获各专业组第一名,同时个人一、二等奖的12名参赛选手还荣获了“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四个竞赛项目个人决赛总成绩第一名的选手将由所在单位向其上级工会组织优先推荐“首都劳动奖章”评选,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司长张世琨等领导为选手颁发了表彰,各级领导对本次比赛的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本次技能竞赛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组织管理严密,安排部署周密,宣传动员广泛,赛前培训扎实,技能覆盖全面,竞赛标准严格,竞考纪律严明,竞赛方式规范,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同时激励广大妇幼健康服务战线工作人员钻研业务、岗位练兵,进一步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推动我市妇幼保健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更好的为首都妇女儿童服务。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