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二医院

认识结核病遏制肺结核,我们共同参与

时间:2014-03-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有发生结核病的危险,几乎所有人体组织、器官均可发生结核病,以肺结核病最常见。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有800多万新发结核病患者,约有300万死于结核病。全球80%的结核病人生活在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我国2010年流调提示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人,因肺结核病死亡人数每年达13万。全国活动性肺结核450万,其中150万?阳肺结核病人。

  据我市疾控中心统计数据,宁波市2013年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结核患者4171例,比2012年减少571例,涂阳肺结核患者1543例,比2012年少162例,均低于全国水平。发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本地户籍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外地户籍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鉴于目前控制肺结核高负担状况,有必要让我们重新认识结核病。从而更好地控制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最主要累及呼吸系统致肺结核、支气管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还有神经系统引起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肾结核、肠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等。其中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此控制菌阳肺结核就是控制肺结核传播的源头。

  那我们怎么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呢?首先,对咳嗽、咳痰大于2周,伴咳血的可疑患者要及时进行x线筛查。发现肺部有异常进行相关的鉴别,如怀疑肺结核患者送三次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检查(夜间痰、晨痰、即时痰)。如果三次痰涂片有两次阳性即考虑是一个开放性肺结核患者,送肺结核定点医院隔离抗痨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要跟踪随访,一旦出现同样症状也应该即时筛查。其次就是要切断才传播途径。结核病最主要的是通过“飞沫”传播。菌阳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结核菌的痰液及唾沫排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引起感染。吸入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并不一定都会得结核病。有的被自身呼吸道的防御机能清除排除,有的被肺泡巨噬细胞包裹控制终身不发病。只有大量吸入带菌的“飞沫”超出肌体清除能力才会发展为结核病。因此,得了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轻捂口鼻,咳痰是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倒掉。周围环境要通风,减低空气中结核菌的浓度,特别是人员密集区。减少感染结核菌数量,达到减少结核病患病。最主要的是切断肺结核传播途径是发现菌阳肺结核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一般经2~3周正规抗痨治疗大部分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均被杀灭,对感染源控制了,也就无所谓传播了。最后就是保护好易感人群。免疫功能还为完全的儿童、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HIV/AIDS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的患者等。此类人群要远离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即便要接触最好是带口罩。同时要适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感染肺结核患者也不要慌张,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加强营养,适当锻炼,预防感冒,也可以终身不发病。

  即使得了肺结核也无需恐惧,目前初治肺结核治愈率均达到90%以上。关键是要做到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的原则治疗。按专科医生医嘱治疗6~8个月。用药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不要随便停药,要遵医嘱用药,完成规定的治疗时间,及时停药。

  目前控制肺结核三大难点:一、流动人口。二、HIV/ATDS肺结核双重感染。三、耐药肺结核问题。现在我们政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包括加强对流动人口肺结核的管理,重视HIV/ATDS肺结核双重感染的防治,加强对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与管理等。随着大家对结核病认识的普及,专科医护人员及大家一起参加结核病的防治,结核病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医院动态

更多 >

认识足病 快乐行走??记骨四科健康知识讲座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症状轻的单侧足跟痛,症状重者的双脚都有此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严重者需扶拐行走,多具有起步痛的特点,以晨起负重时特别明显。夜间痛、休息痛,患者都有明显的压痛点。跟痛症怎么治一直是患者的心头难题。 5月25日(周日)下午2点,在4号楼9楼楼学术报告厅,我院骨科中心手足外科杨长春主任医师和余霄博士进行了健康知识讲座。广大市民冒着大雨热情到场,很多是慕名而来,全场座无虚席,连走廊和过道都挤满了人。杨长春主任医师和余霄博士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精彩的图片和幻灯片,分别向大家讲解了关于跟痛症的预防与治疗和糖尿病足的发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 大家专心致志地听着医师们的讲解,认真详尽地做好笔记,还就自己的症状踊跃发言提出疑问。讲座后杨长春主任、余霄博士、桂宗英护士长针对大家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当场先为10位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免费足底压力测试,还预约了近150人按照年龄大小择日为他们进行免费足底压力测试。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切合实际、获益良多,并希望医院能够更多地举办关于足病的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 我院骨科中心手足外科配备有目前国际最先进的Foot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适用于扁平足,高弓足、足底疼痛、拇外翻、糖尿病足,跟腱及小腿后群肌肉损伤等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患者可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