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又现 “扶不扶”的难题

时间:2014-03-19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已经90岁高龄的沈爷爷患有高血压等老年慢性病。这天,他正和老伴一起走到“卫生厅”公交站的石阶时,突然脚下一滑,随后一个趔趄向后摔去,后脑勺磕到了石阶的棱边。顿时,鲜红的血从后脑勺不住地渗了出来。一旁的老伴见状立即吓得不知所措,大声哭喊救命救命。当时正是上午,来往的行人较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家陷入了“该不该扶”的纠结困惑中,都不敢贸然出手相扶。情急之中,有行人跑到我院急危重症科,请求医生护士急诊帮忙。

  闻讯后的急诊当班护士与外科医生简单了解基本的情况后,随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快速奔向沈爷爷摔倒的地方。只见沈爷爷仰躺在地上,后脑勺一滩血,呼叫无意识,血压达205/106mmHg,病情危急。急诊外科医生立即对伤口止血包扎,用平车将沈爷爷送往急诊抢救室,护士立即准备清创缝合物品,并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开放静脉路等护理措施。

  到达急救室后不到半分钟,沈爷爷恢复了意识,剧烈的疼痛让他有一句没一句的叫喊、叹息。他的老伴更是着急,生怕老头子这一摔会摔出大麻烦来。所以,一边哭,一边用福州话不停地念叨着。急危重症科的护士长林海凤一边组织护士蔡艳梅、高玲安慰家属,让她冷静、放心,一边协助急危重症科的林捷主任及林灏医生,外科范春雄主任等人对沈爷爷长约7cm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待头部包扎后立即送医学影像科行头颅CT检查,所幸老人没有造成危险的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经常有媒体报道老人摔倒的相关新闻,“扶不扶”已经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也呼吁市民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弘扬社会好风气。但从医学角度来说,遇到老人摔倒,不能贸然、盲目去扶,而应采取比较合理的处置方法。

  如果老人是不清醒的状态,应该坚决不去碰他,而是直接打120,等待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处理。

  如果老人神智清醒,是轻微的碰伤,比如手、脚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去把他扶起来。

  如果老人是腰部、头部受伤,哪怕他神智清醒,也不要轻易去移动他,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真要扶的话,最好有担架支撑,或者由几个人分别行动,腰、头、脚一定要用力撑住,将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医院动态

更多 >

鲤、榕、港三地医疗情

今年5月末,76岁高龄的香港同胞黄先生突发大面积脑出血,从泉州永春转到我院神经科治疗。当患者到达我院时,生命征不稳,昏迷状态、血压、血氧都在危险值范围。我院医护人员随即展开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征才趋于平稳。 随后,我院医疗组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医院相关科室都积极参与对黄先生的治疗照护。院长、知名神经科专家季晓林主任多次带领治疗小组叶华、林细康主任,严金柱副主任,黄鸿旗主治医师到床边诊治,不断讨论改进治疗方案。康复科徐丽莺医生每日到病床旁为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范颖护士长带领内二区重病室责任组长江春凤及护士姐妹们精心护理,护理员小唐悉心照顾。为了保证热量需求,需每日鼻饲近2000毫升的液体,且保证不会出现误吸而引起的肺部感染加重,为此,病区护士想方设法,为其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当患者体温不稳定出现低热时,护士为其每2小时更换冰袋。当患者肢体无力时,护士为防止肢体挛缩,为其穿上矫形鞋,摆肢体功能位。治疗前期,患者昏迷无意识,重病室的护士坚持与其交流,在耳边与他讲话,不断鼓励他,促使他清醒康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积极治疗,黄先生病情大有好转,生命征平稳、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对刺激反应增强,甚至与其讲话时,眼睛能偶尔睁开。家属非常高兴,决定回香港继续康复治疗。 然而,从福州到香港的路途遥远,如何保障患者安全抵达当地医院成了家属的难题。设备科张丽玉科长积极与家属商讨,策划过用香港的国际直升机救援队、动车组、空客飞机等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实施。最后,家属希望通过救护车长途运送的方式。医院各级领导非常支持,指示相关科室密切配合。医务科、内二区、护理部等科室制定周密方案,由黄鸿旗医生、范颖、龚火英护士执行这次运送任务。6月26日早9:10,救护车从福州出发,在医护人员悉心照护下,经过12小时的颠波,患者终于安全抵达深圳皇岗口岸,与等侯多时的香港玛丽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无缝交接。一小时后,家属来电告知,黄先生已安全入住玛丽医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很好,玛丽医院同仁高度认可了我院的医护工作,高度评价了我院的综合诊治水平。电话中,家属激动的说:“原来对内地的医疗条件感到担忧,但自从住进省级机关医院,看到干净整洁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各方面的悉心照护,我非常放心。现在老爸能平稳、顺利到达香港,我们全家人都充满感激,谢谢你们医院救了我老爸一命!希望你们有空到香港来游玩。”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