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医院

医院介绍 Hospital about us

基本资料

医院等级:三级

医院类型:综合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

医院医保:

特色科室: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南安市医院始建于1938年,1957年10月定名为南安县医院,1993年10月县改市,名称改为南安市医院,是南安市卫生系统最大的,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数550张。属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福建省交通事故急救定点医院、南安市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主体医院、传染病留医主体医院、职工医保、城镇医保、新农合诊治定点主体医院,承担着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泉州医高专、漳州医高专、莆田学院、厦门卫生技术学院等省内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泉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起了稳定的医疗协助关系。南安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依托于本院,建立健全了乡镇急救网络,由本院120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形成了全市范围的指挥有力、网络布局合理、专业对口、急救敏捷、就近抢救的良好运行机制。17层的市政重点民生工程综合病房大楼业已投入运行。目前全院职工6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140人,初级职称316人。高、中、初医务人员分布比例较均衡,其中具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2名。

南安市医院业务范围包括内科、外科、传染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咽喉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涵盖放射、CT、B超、彩超、内窥镜、心电图、脑电图、肺功能、高压氧、碎石等)、麻醉科、病理科、口腔科、皮肤科、针灸科、康复科、预防保健科、计划生育科(放环、取环、人工流产、中妊引产、药物流产、输卵管节育、吻合、输精管节育、吻合等)。内科涵盖心血管、神经内科、呼吸、消化、内分泌、血液、风湿、肿瘤内科、肾内血液净化等专业;外科涵盖普外、胸外、创伤、肿瘤、肿瘤介入、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微创、整形等专业。骨科为重点专科,在治疗严重创伤全身合并症、骨科各种疾病等有一定影响。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专科的发展颇具规模并走在学科前沿。内科、儿科、妇产科、ICU重症监护病房、眼、耳鼻咽喉科、血液净化室等学科建设在闽南地区享有盛誉。感染性疾病科是全市传染病收治唯一定点单位。

南安市医院配置有德国西门子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贝克曼CX-9型全自动大生化分析仪、美国锐柯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美国锐柯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800毫安数字减影大型X光机、全数字化心腹两用彩色B超、西门子全身螺旋CT机、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BD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德国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日本全自动尿液有形分析仪、三分类和六分类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血凝仪、血气分析仪、C臂系统、电子内窥镜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护仪、进口呼吸机、血液透析机、进口麻醉机、低能量增强型体外碎石机等,医院不断完善、提升着诊疗服务水平。

南安市医院在人才培训上,以在职学历提高为主,并与外出进修、观摩、学术会议交流相结合,以提高实际医教研能力。医疗、护理学术讲座、“三基”考试形成制度并有效推进。作为省内高等医学院校的的定教学医院,医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实践与理论结合,按学校要求程序化举办各种教学活动与多种形式讲座。长期承担省卫生厅和南安市卫生局的卫生支援农村卫生院帮扶任务。

南安市医院随着“医院管理年”的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医院管理年”建设为着力点,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内涵建设,狠抓规范管理,注重质量提升,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服务、医院绩效、医教科研、技术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院干部职工正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塑造人民满意的医院形象和医院文化,努力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建设中为南安的医疗卫生服务多做贡献。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什么是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邵自强
回答: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和运动迟缓,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该病通常由GCH1基因突变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引起,症状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女性发病率略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发病机制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与GCH1基因突变相关,该基因编码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这种酶是多巴胺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基因缺陷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合成减少,基底神经节律调节异常,从而出现肌张力障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TH基因或SPR基因突变,影响四氢生物蝶呤代谢通路。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在5-15岁出现症状,表现为下肢为主的肌张力障碍,典型表现为晨轻暮重的步态异常,可伴有震颤、姿势性肌张力增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具脸。约三成患者存在昼夜波动,休息后症状减轻,活动后加重。部分儿童患者可能以马蹄内翻足为首发表现。 3、诊断标准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左旋多巴试验。基因检测发现GCH1突变可确诊。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试验具有诊断价值,多数患者在3-7天内症状明显改善。需与青少年型帕金森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疾病鉴别。脑脊液神经递质分析可发现新蝶呤和生物蝶呤水平异常。 4、治疗方法 左旋多巴制剂是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首选药物,常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片、左旋多巴苄丝肼片等。多数患者对小剂量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且长期有效。对药物效果减退者可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片。严重肌张力障碍可考虑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需避免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5、预后管理 早期规范治疗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保持正常运动功能。需定期评估运动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调整左旋多巴剂量。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家系筛查。孕期患者需在神经科和产科共同监护下调整用药。物理治疗可改善运动功能,心理支持有助于应对慢性疾病带来的情绪问题。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应激。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豆制品、鱼类,帮助多巴胺合成。建议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维持肌张力平衡。定期随访监测症状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处理运动并发症。避免自行调整左旋多巴剂量,防止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动症等不良反应。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