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血液内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医三院血液科、淋巴瘤研究中心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全科共有医护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4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6名,主管技师3名,助理研究员3名。血液科目前共有床位53张,其中骨髓移植病房床位3张,无菌层流室床位9张。

北医三院血液科、淋巴瘤主要收治各类血液病,特别是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各种恶性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我科特色。

北医三院血液科、淋巴瘤与北京大学病理系联合,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技术力量,使淋巴瘤的诊断规范化、国际化。我科积极与美、英等国专家合作,采用先进的治疗方案和措施对淋巴瘤患者进行诊治,并通过检测其微小残留病变指导患者的后期监测和维持治疗。血液科与在MALT型淋巴瘤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使用抗生素治疗胃MALT淋巴瘤成为淋巴瘤治疗史上突破性进展的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合作,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方法对MALT型淋巴瘤患者进行了t(11:18)检测,以指导抗生素治疗,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MALT型淋巴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北医三院血液科、淋巴瘤自1989年始开展自体骨髓移植,199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近年来又开展了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截止到目前,我科已进行了近200例自体干细胞移植及异体干细胞移植,显著改善了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等疾病的预后。接受治疗的移植患者随访至今。据最新统计:急非淋白血病的5年总体生存率达74.78%,淋巴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达83.33%,骨髓瘤的疗效也明显好于单纯化疗。

北医三院血液科、淋巴瘤自1979年即设立了独立的血液病研究室,其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进行骨髓分类及各种血液病的常规检查。同时,我们开展了CD34+细胞测定、组织配型、干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分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检查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召开2014年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会

9月11日下午,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院召开2014教学工作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我院院长乔杰,副院长刘晓光、高炜,纪委书记刘东明等出席,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招生工作组专家、医院教学评估专家、各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班主任、教育处工作人员、获表彰的教师等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处处长曾辉主持。 乔杰院长首先致辞。乔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祝医院所有教师节日快乐,并对教师们为医院人才培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乔院长从今年北医迎新会谈到了到自己刚入医学院时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学习工作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她说朴实的行为承载着“厚道”的精神,从学生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她通过运动医学科杨渝平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集体和个人付出与收获为例,指出北医三院精神正是融化在类似的一件件事情中。同时,乔院长也强调了住院医师基地培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学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有大家的无私奉献,三院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 随后,进行了教师节表彰及颁奖典礼。高炜副院长宣读了各类获表彰人员名单,与会领导和专家为获奖集体和教师颁奖。 接着,毛节明教授作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问题及建议”的报告,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团队奖”的骨科副主任宋纯理作了“培养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学科”报告。毛节明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在住院医师培养方面,老师要带好作风,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注意细节;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好各级查房同,使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要关心住院医师的成长。宋纯理介绍了骨科在医师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 王宪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此次颁奖、邀请老专家分析问题、优秀科室介绍经验相结合的会议形式,肯定了我院在教学工作中踏实的作风及取得的成绩。她说,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北医三院多年来重视质量监督,重视转科学生的细节教育,难能可贵,相信这些做法会给北医的教育和三院发展带来很好的效果。王宪还就北医五年教改及北大教学政策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她代表医学部领导感谢我院老师发扬北医“严谨、求实、厚道”的传统,把学生们培养成优秀的医疗人才。 附:北医三院2014年教师节表彰院内获奖名单 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度教学优秀科室 一等奖:心血管内科 二等奖:运动医学研究所、普通外科、骨科 三等奖: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麻醉科、呼吸科 二、北医三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 一等奖:盖晓燕(呼吸内科) 二等奖:杜兰芳(急诊科)、张娟(儿科) 三等奖:胡凯(血液内科)、吴奉梁(骨科)、李磊(普通外科)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