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中医院

脑病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成立于2004年,2010年被全国脑防办确定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协作医院。2012年被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山东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科室配有经颅多普勒、脑电分析仪、偏瘫功能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神经损伤治疗仪、多导睡眠检测仪、肌电图仪以及温热磁治疗仪,吞咽功能治疗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5名,医生8名,主任中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3名,住院医生2名。

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紧跟现代科学进展,积极开展新技术,改革传统的治疗方法,开展了中西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康复理疗、药物熏洗、耳穴埋豆、拔罐治疗等中医特色优势服务项目,并将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应用“rt-PA”进行溶栓,抢救处于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使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积极开展脑出血病人的微创穿刺清除技术,均取得显著地效果,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该科成立了中风治疗康复中心,开展了规范的中风一体化诊疗服务,为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确立了绿色通道,将西医、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优势与现代化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努力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康复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中风病人重新回归社会。

在眩晕、头痛、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中使用了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亦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总之科室对脑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如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各种脑炎等)、眩晕、痴呆、颤病(帕金森)、癫痫、痿病(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痹证(周围神经病变等)、汗证、郁证(抑郁症、焦虑症等)、不寐(睡眠障碍等)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以及脑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具有较高的水平,处于同级医院领先地位。

该科积极推行脑血管的二级预防,对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指导治疗、接受社会的咨询与来访,定期为住院病人与陪护人员进行院外康复训练培训班,并播放有关中风康复的宣教片,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指导,该科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科及省神经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不怕脏、不怕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视病人如亲人,勇于奉献,不断进取,24小时为病人服务,在这里您将获得新的健康与生命。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投入使用 外科及门诊系列科室搬入“新家”

近日,我院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搬迁计划所涉及的外科系统临床科室及全部门诊顺利完成了搬迁,并开始了正常的医疗工作,新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7月1日早晨,喜庆的爆竹声,拉开了科室搬迁的帷幕。搬迁前夕,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搬迁动员协调会,确立了分批搬迁、安全有序、责任到人的原则,要求各科室充分准备,听从指挥,保障病人安全,全力确保搬迁期间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各搬迁科室在医院制定的新病房大楼整体搬迁方案基础上,根据各自科室的具体情况,设计搬迁方案和应急预案,将病人安全作为首要条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医生、护士提前进入新大楼熟悉环境,整理物品;提前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明白搬迁后不会影响治疗,让病人有安全感。其间,各临床、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为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目前,新搬入的科室运行良好,新大楼、新设施、新环境,受到了职工及患者的一致好评。“新大楼走廊宽敞、病房温馨、环境整洁、设计人性化,越看越舒服”,这是医护人员听见患者、家属说得最多的赞美词。 我院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是全县2012年度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792平方米,设计主楼地上9层,地下1层,裙楼7层,开设病床300张,集门、急诊、医技、住院功能于一体。该工程于2012年2月开工建设,2012年11月16日大楼封顶。新大楼正式启用后,我院的编制床位数达到了800张,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病人住院床位紧张的压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住院环境、医疗条件将实现新的飞跃。 新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按照使用方便化、分区科学化、流程最优化的理念对住院区域进行划分。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地上一层主要用于办理出、入院手续及提供配套服务;二层为门诊、医学检验科、彩超、心电图、脑电图室等医技辅助检查科室;三层为病理科、手术室、ICU(重症医学科);五层为产科;六层至九层为骨伤科、妇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外四科等科室标准病房。该门诊病房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创造了一个方便、快捷、舒适、有序的候诊住院环境,对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全县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背疼如何做能恢复
徐建威
回答: 产后背疼可通过调整姿势、适度运动、热敷按摩、使用护具、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产后背疼通常与肌肉劳损、缺钙、骨盆松弛、腰椎间盘突出、筋膜炎等因素有关。 1、调整姿势 哺乳或抱婴儿时保持背部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使用哺乳枕减轻腰部压力,坐立时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腰部垫软枕支撑。睡眠时侧卧屈膝,两腿间夹枕头保持骨盆稳定,避免仰卧加重腰椎负担。 2、适度运动 产后6周后逐步进行凯格尔运动、猫式伸展等低强度训练,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水中行走或游泳可减少关节压力,每日散步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运动强度以不引发疼痛为限。 3、热敷按摩 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疼痛部位15-20分钟,每日2-3次缓解肌肉痉挛。轻柔按摩竖脊肌区域,配合薰衣草精油帮助放松。若出现皮肤发红或灼热感应立即停止,缺钙或血栓患者慎用高温理疗。 4、使用护具 短期佩戴产后束腹带可提供腰部支撑,每日使用不超过4小时以免肌肉依赖。选择透气弹性材质,松紧以能插入两指为宜。合并耻骨分离时需用骨盆矫正带,夜间睡眠时解除护具避免压迫。 5、就医治疗 持续剧痛或伴下肢麻木需排查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X线或MRI确诊。筋膜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合并骨质疏松需补充碳酸钙D3片。急性期可采用超短波等物理治疗,严重者需行椎间孔镜手术。 产后背疼恢复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300ml牛奶及豆制品补充钙质,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使用婴儿背带时调整至髋关节呈M型坐姿,减轻母亲腰部负荷。若疼痛持续超过2个月或伴随发热、排尿异常等症状,需及时至骨科或康复科就诊。哺乳期用药前务必咨询禁用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止痛贴剂。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