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血液内科 (共1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肿瘤科现由良性血液病学组,恶性血液学病组,和血液病实验诊断学组三部分组成。邵宗鸿教授任行政主任,现有病床81张,分3个病区(恶性血液病区、良性血液病区和层流区),其中普通病床69张,百级层流病房6间,千级层流病房6间。实验室方面,现有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液免疫实验室、组织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该学科目前在国内处领先地位的课题,也是今后科研的主攻方向。有关这些领域,我科已经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科技支持重点项目在内十余项科研资助项目。
  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血液学既是临床学科又是实验学科,目前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已进入基因和分子时代。该科已筹建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室、细胞化学室、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学室,从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同时加深对血液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使高起点的基础研究与务实的临床诊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973年,该科在天津市率先开展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和生存期。1986年,开展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研究,该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199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础研究;1999年建立百级层流无菌室。2004年以来,临床上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复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方案治疗、重型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CP方案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IA/VILP/FLAG方案化疗、淋巴瘤的FCHOP/BCHOP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Velcade+D/TD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放疗及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体系;细胞形态学室、血液成分分离室、血细胞免疫实验室、组织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已开展相关项目检测。到目前为止,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研方向: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正负造血调控因子及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的质量、功能变化,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症。同时以雄激素联合环孢菌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创序贯使用强化免疫抑制合并造血因子(ALG/ATG、CsA及HGFs)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良好疗效,使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成为可能。目前该科已成为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心,接诊患者遍及全国;2005年,该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研究 该学科发现: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排斥反应(HVG)等发病有关;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Evan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及获得性血友病(AH)等。Th1 与Th2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是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及其下游环节的治疗已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探索导致Th1、Th2细胞失衡的原因、机制乃至组织破坏的方式和调节是我科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研究热点。该科将继续在AA、PNH、AIHA、IRP、EVANS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亢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归纳、分析不同组织损伤与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预防和根治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乃至其他自身免疫性组织损伤性疾病奠定基础。
  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该科在国内最早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PNH患者血细胞膜表面GPI锚连蛋白分子,为确诊或排除PNH提供敏感、特异的指标。现已完成:PNH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检测PNH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探索PNH异常造血克隆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首次采用DAG、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PNH获得较好疗效。PNH患者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及根除治疗是学科研究重点之一。
  4、白血病前期(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向白血病转化规律的研究:该学科研究发现;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MDS 患者髓系造血细胞形态、功能(包括生长方式)、抗原表达、周期分布、基因等有明显异常;MDS患者免疫系统也有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1 与Th2 细胞比例失衡、I型淋巴细胞因子(如IL-2、TNF-α等)产生不足,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MDS治疗着力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其及时和完全杀灭MDS克隆,阻止MDS克隆向白血病转化和解除MDS克隆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该科将深入研究MDS恶性造血克隆与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探讨免疫监视功能改变与肿瘤耐受和赦免的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5、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根治研究: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微小残留病(MRD)是导致复发、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该科将充分运用现有检测手段,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MRD的变化规律:PCR检测特异融合基因、IgH/TCR基因重排;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法检测MRD异常核型。通过对MRD的检测,区分不同预后组,指导治疗决策,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并探索应用交替半身照射综合方案及中大剂量化疗方案清除急性白血病MRD。
  6、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的研究:老年急性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高危”群体,缓解难,复发易,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们近年采用IAG方案诱导缓解取得较好疗效。探索老年急性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高缓解方案是学科今后着力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7、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结合该学科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及相关实验室研究,已发现某些淋巴瘤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使其增生、转化,最终成为恶性细胞。病毒感染是诸相关因素之一,它与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控以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科将进一步研究淋巴瘤的病毒病因。
  8、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生物治疗:近20年来,生物治疗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合理使用生物、免疫方法并与其它治疗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造血系统肿瘤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常用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干扰素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及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格列卫治疗慢粒,Velca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9、实体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系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存贮体外,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或化、放疗后再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恢复造血功能。该学科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条件,联合各兄弟科室,对无合适供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实体瘤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争取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
  10、DIC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DIC是一种危重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多种内、外、产科疾病,早期较为隐匿,晚期病情急剧进展,导致重要脏器损害,发生不可逆病变而致死。该学科拟与兄弟科室合作开展DIC相关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A肽、抗凝血酶Ⅲ、FDP等)检测,对DIC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骨髓衰竭性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学科带头人邵宗鸿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使该科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致造血组织损伤的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MDS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共有医务人员49名:教授(主任医师)8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1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有博士学位者4名,硕士学位者14名,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名。其中45岁以下者41人。我学科已经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
  该科拥有优秀的医护技队伍,高素质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15名,自1994年建立研究生点后,共培养硕士16名。现在读博士5 名,在读硕士17名。同时也接受全国各地进修医生。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是理论与科研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并重,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门诊及住院病人均可进行以下医疗项目: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骨髓病理活检、骨髓单个核细胞膜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G锚链蛋白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树突状细胞检测、活性B细胞检测、细胞周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骨髓干祖细胞培养、融合基因检测、细胞染色体检测、细胞组织化学检测、血液细胞分离术等。
  流式细胞仪:我科引进的BD FACS Aria流式细胞仪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和研究领域,其中检测项目包括淋巴细胞亚群、PNH检测、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周期和倍体、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细胞分选等。
  血细胞分离机:我科现拥有的Baxter 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功能全面,已开展单采分离血液成份(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置换等多种临床治疗,并可应用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PCR扩增仪:用于MRD、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检测。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总医院消化科举办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方法(白细胞洗脱以及粪菌移植)患教会

2014年7月27日,总医院消化科“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方法患教会”如期在医院第二教室举办。尽管天气炎热,依然抵挡不住患者前来参会的热情。本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炎症性肠病的新治疗方法,包括白细胞洗脱法和粪菌移植治疗,此外,还介绍了IBD患者饮食问题。 此次学术交流会由消化科谭华教授主持。会议首先由谭华主任向患者们介绍了一个身患克罗恩病的女孩如何正面疾病、舞出精彩人生的感人故事,告诉IBD患友也应像健康人一样阳光面对生活。随后的会议中,消化科曹晓沧教授着重介绍了白细胞洗脱技术在IBD中的应用。该项技术在国外已有一定治疗基础且取得一定疗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是目前国内第5家开展白细胞洗脱治疗IBD的医疗中心。另外,消化科曹海龙主治医师重点介绍粪菌移植技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逐步开展该项技术治疗难治性肠病,并获得显著疗效,为广大IBD患者带来了福音。随后由普通外科朱丽璎医师介绍IBD患者饮食问题,如何做到合理膳食,强调饮食对于疾病控制及缓解起着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组织紧密,对IBD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吸引了来自天津、河北及山东等地区的IBD患者的积极参与。 谭华教授主持会议 曹晓沧教授介绍白细胞洗脱技术在IBD中的应用 曹海龙主治医师介绍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普通外科朱丽璎医师介绍IBD患者饮食问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