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麻醉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麻醉科是我国麻醉专业的发源地之一,创始人为美国注册麻醉医师姚张明女士,解放初期王源昶教授在全国率先成立独立的麻醉科并在在全国范围内培养麻醉医师,王教授也成为我国麻醉界与谢、吴二老齐名的创始人之一。其后由著名麻醉学家李文硕教授担任科主任,李教授在科室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中国麻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麻醉本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现任科主任王国林教授主持工作以来,麻醉科出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随着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人的加入和成长,麻醉科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目前麻醉科为总医院重点学科,共有医生31名,行政副主任于泳浩、高风,科内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1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5人。
  建科初期,麻醉科与外科各科室合作,在全国最早开展半体循环、体外循环、深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等一系列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麻醉技术,为确立心胸外科、神经外科在当时国内的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近年来随着外科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总医院在天津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地位的确立,各类外科新技术和各种危重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我院手术病人中约40%为合并症多、市内其他医院不愿或不能处理的转诊病人,同时外科各科室相继开展了心、肝、肾、小肠等脏器移植手术;胸腔镜、后腹腔镜、腹腔镜、关节镜等微创手术以及不停跳冠脉搭桥、主动脉瘤切除、巨大脑血管瘤等复杂手术。麻醉医生综合处理围手术期疑难、复杂病及重大手术的整体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在保证病人安全和手术顺利完成的同时,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和使用,先后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全凭静脉麻醉、TCI技术、CCO监测、超前镇痛、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血液回收等多项临床麻醉技术以及多种临床新药的研究,使总医院成为天津麻醉领域新技术和新药应用的坐标和指南。
  目前科室业务范围涉及包括心胸外科、神经外科、内分泌肿瘤、大脏器移植、腔镜等在内的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以及急、慢性疼痛诊疗、门诊无痛诊疗技术、ICU 病人镇静等。其中每年完成麻醉8000余例,全身麻醉占50%左右。疼痛门诊由专门主任医师出诊,月均诊治4000人次,治疗范围包括神经损伤性疼痛、脊柱疾病引起的疼痛、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以及癌痛等。同时我科在国内率先提出“无痛医院”的观点,争取医院可能造成患者痛苦的诊疗操作的地方都能有麻醉医生出现,让患者在总医院不会感觉到疼痛。经过努力,目前在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无痛分娩以及术后镇痛等方面均处在国内前列。在度过了建科早期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偏低的阶段以后,麻醉科近十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目前科内装备的近20台现代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肌松监护仪、心输出量监护仪、血液回收机、气管镜、微量注射泵、神经刺激仪等总价值超过千万的先进设备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超过半数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畅通的国际国内交流渠道形成了人才、技术、设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各种非常时期,麻醉科的出色表现令人称道。2003年非典一线,6名麻醉医生从第一时间开始相继进入红区,与高危病人零距离接触,无怨无悔。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总医院麻醉科成为一面旗帜,并被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党支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得到中共天津市委、医科大学以及九三学社中央的表彰。在援助非洲医疗队、在援助贫困山区医院、在赴老区青年志愿者中都有麻醉科人的身影。
  作为中国麻醉本科教育的创始单位,天津医科大学于1990年在全国较早开办了5年制麻醉专业,麻醉科成为该专业临床教学、实习的主要单位。李文硕、王国林教授先后担任麻醉专业全国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科室内每年有7名左右副高级医生担任麻醉专业三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任务近50学时,同时承担麻醉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同时,麻醉科还担负着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学生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部分教学工作。自天津医科大学开始招收国际学院留学生开始,部分医生即开始担任留学生的英文授课工作并得到好评,多名医生被评为医科大学和总医院的优秀教师。在90年代取得麻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以来,研究生培养不仅提高了科室人员素质,同时为天津市麻醉界培养了大量人才,目前每年平均有10名研究生在读,毕业2~3名。王国林教授已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医院,麻醉科同时担负着培养麻醉进修医生的任务,包括前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主编金清尘教授,河北医科大学张立生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均曾在我院进修、学习,被称为麻醉医生的摇篮。多年来,麻醉科进修医生不仅包括本市,还遍及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四川、山东、东北三省等多个省市,人数接近 400人。目前年均接受进修医生10名左右。同时,麻醉科还将提高天津市麻醉的整体水平作为责任,在全市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和培训班,其中“液体治疗学学习班”已经连续举办多年,2004年开始进行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麻醉用药新进展学习班”参加人数达到130人。
  麻醉科一直将培养高水平人才、建设人才梯队视为重中之重。先后1人赴美国学习1年、1人赴新加坡学习半年。1人获得博士学位,现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1人,跨世纪人才1人。同时每年派人参加在美国举办的ASA年会和ESA年会,以推动科室与国际化的接轨。近年来国际国内交往日趋频繁,来自国内各大医院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的专家不断到麻醉科参观、讲学、交流,推动了科研和临床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麻醉科已经形成了以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麻醉相关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围手术机体保护的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疼痛行为学等多种研究手段。90年代以后,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近10年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近年来平均每年有一项科研课题通过鉴定,其中王国林教授、于泳浩副教授主持的课题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连续两年中标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开创了天津市麻醉科研领域的新篇。近年来麻醉科共获得国家专利2 项,承担省市、局级、医科大学科研项目共7项,通过科研鉴定项目6项,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均有3~4名医生的论文参加全国会议并进行交流。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总医院消化科举办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方法(白细胞洗脱以及粪菌移植)患教会

2014年7月27日,总医院消化科“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方法患教会”如期在医院第二教室举办。尽管天气炎热,依然抵挡不住患者前来参会的热情。本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炎症性肠病的新治疗方法,包括白细胞洗脱法和粪菌移植治疗,此外,还介绍了IBD患者饮食问题。 此次学术交流会由消化科谭华教授主持。会议首先由谭华主任向患者们介绍了一个身患克罗恩病的女孩如何正面疾病、舞出精彩人生的感人故事,告诉IBD患友也应像健康人一样阳光面对生活。随后的会议中,消化科曹晓沧教授着重介绍了白细胞洗脱技术在IBD中的应用。该项技术在国外已有一定治疗基础且取得一定疗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是目前国内第5家开展白细胞洗脱治疗IBD的医疗中心。另外,消化科曹海龙主治医师重点介绍粪菌移植技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逐步开展该项技术治疗难治性肠病,并获得显著疗效,为广大IBD患者带来了福音。随后由普通外科朱丽璎医师介绍IBD患者饮食问题,如何做到合理膳食,强调饮食对于疾病控制及缓解起着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内容充实,组织紧密,对IBD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吸引了来自天津、河北及山东等地区的IBD患者的积极参与。 谭华教授主持会议 曹晓沧教授介绍白细胞洗脱技术在IBD中的应用 曹海龙主治医师介绍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价值 普通外科朱丽璎医师介绍IBD患者饮食问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