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2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奠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以著名中医心血管疾病专家董晓初先生、阮士怡教授、张伯礼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尤其经石学敏院士的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和新领导班子的悉心呵护、信任支持,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在毛静远主任的带领下使学科实力规模名列全国前茅。
  1981年,由阮士怡教授主持的“益气养阴法65l丸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荣获天津市科协优秀成果二等奖,是我院文革后第一批科研获奖项目。2002年3月20日,中医心血管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2002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科学技术突出人才”,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年毛静远主任获年度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2005年12月,张伯礼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10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招标中,现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毛静远教授主持的“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方法研究”项目中标立项。标志着我科在心血管病的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200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遴选结果公告,我科成为冠心病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单位。
  实力规模,全面发展
  心血管内科现拥有普通病床70张,CCU病床6张,床位使用率达98%以上。学科人才济济,现有医师2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9人,医学博士4人,医学硕士12人。门诊每天有十余位精通中西医的专家应诊,病房由三级医师组成立体诊疗集体,他们既有高超的中医诊疗技术,亦具有较高的西医诊疗水平,这里云集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病方面的专家团队,是国家级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是院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心血管研究方向基地,是国内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科之一。
  心血管内科设有冠心病单元、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心脏生理检查室,心血管介入中心。拥有全新的C型臂X线心血管造影系统、中央心电监护设备。心脏生理检查室配备有先进的设备,开展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RB)、倾斜床试验(用于晕厥诊断)、经食道心脏电生理检、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等心血管无创检查。我科始终保持心血管现代诊疗技术的先进性,近年已全面开展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新技术,主要包括冠脉造影、心室造影、大血管造影、心室测压、右心导管检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TRA)、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心内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等高新技术,为学科发展搭建起高技术平台。
  科学研究,特色创新
  心血管科历经半个世纪,经几代人的努力,研制了六五一丸、冠心宁、降脂软脉系列、新生脉散片、参麦口服液、粘脂饮、脉安宁、补肾抗衰片等十余种有效独特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学科科研成果累累,获得20余项科研成果奖励。
  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低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以及老年痴呆、肥胖等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水平,建立了多种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外并治的立体特色治疗方法或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卓著的效果,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均具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会在津隆重召开

  石学敏院士作报告   蒋健司长致辞   刘保延会长主持开幕式   马融院长致辞   吕建明主任医师作报告   会议现场 2014年8月9日,“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针灸学会主办,我院和天津市针灸学会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秘书长杨金生、天津市科协副主席白景美、学会部部长李刚、天津市医药学(协)会管理办公室主任熊智、天津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陈子震、我院院长马融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刘保延会长主持开幕式。蒋健指出,针灸要发挥其作用,关键是突出优势特色,表达了政府对针灸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期望,并强调探索针灸临床服务模式一定要坚持中医整体观。 会上,石学敏院士做了“针灸品牌的多学科引领作用”的报告,介绍了我院针灸学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模式,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突出专病专技特色,发挥品牌效应,带动了儿科、推拿科、眼科、耳鼻喉科、风湿科、心身科、妇科、呼吸科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我院针灸特需吕建明主任医师介绍了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多元文化医疗模式以及特需针灸病房涉外医疗服务体系的特色。随后,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易华、甘肃第二人民医院侯雅慧、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黄蜀、湖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赵焰、陕西省中医院苏同生、北京中医医院王麟鹏、南京市中医院丁义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徐斌等专家发言,介绍各地的经验和做法。代表们就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针灸在全科医疗、皮肤病、肛肠疾病、治未病等方面做了深入交流,总结和扩大了针灸医疗服务创新模式和医疗服务特色,分析和研讨了针灸学科临床服务在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等不同类型医院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针灸医师和针灸技师的准入门槛等问题。成功的经验表明,针灸服务模式的创新扩大了针灸适宜病症的临床应用,使门诊量逐渐增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最后,刘保延做会议总结,他指出现有的针灸医疗模式限制了针灸的发展,但随着医学发展,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必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因此,针灸临床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可行的服务模式,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服务范围。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以及来自全国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湖北、江苏、甘肃、陕西、四川、辽宁、山东、安徽、河南、云南、广东等地医疗卫生系统医政管理人员,医疗机构中院长、针灸科主任、临床专业人员等共160人。与会代表还来到我院参观学习。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用中国式方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一步,对进一步发挥针灸简、便、廉、验的优势,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发挥针灸在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服务等机构中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及迅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