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急救医学研究所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急救医学研究所设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急性“三衰”(心、肺、肾衰竭)抢救室。1984年发展为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占地面积6.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首任所长王今达教授,二任所长崔乃杰教授,现任所长曹书华教授。现有职工120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1人。研究所下设临床部分有:ICU科、ICU过渡病房、急诊科、中西医结合急救科、血液净化中心;基础部分有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制剂室。拥有较完备的急救医疗与科研设备,如血浆置换细胞分离器、微循环电子成象系统等。有专业藏书1000余册。
  研究方向:主要是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防治危重疾病,其中以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为主。至2004年底,有22项科研成果获奖,“菌毒并治”-预防感染性多系统脏器衰竭研究,获天津市科委1991年科技成果一等奖;“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脏器损伤发病机理及灯盏花防治的实验研究”获天津
  市卫生局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用危重病急救医学专著》,获天津市卫生局1998年科技著作一等奖。“感染性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获中华医学会首届科技二等奖。
  目前急研所下设急诊科、重症监护科、中西医结合科三个临床科室
  中西医结合科简介??我科自70年代初创建以来,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奠基人王今达教授带领下,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已形成科研、教学、医疗相结合,在天津市区及周边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的重要学科,是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领头单位,为天津市卫生界三大重点学科之一,与南开医院“急腹症”,天津医院骨科“小夹板”并称为天津市卫生界“三朵花”。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 项,国家级课题 项,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
  该学科拥有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医疗、科研、教学队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40岁以下副高职称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 人,硕士研究生4人,天津中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天津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及有独到之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慢性疑难杂病,比如慢性脏器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肺纤维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肾盂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难治性心衰等有较多的心得,受到业内人士、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我科一直承担天津医科大学本科临床以及南开大学医学院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班西医内科学、危重病治疗学、中医学,以及天津中医学院留学生班等大量教学任务,是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指定教学科室,培养了一大批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同时也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拥有卫生部重点学科实验室,进行了大量高水平实验。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任课教师长期立足于临床第一线,不仅救治了大量危重疑难病患者,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通过医疗实践,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科研水平,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开拓新的思路,为寻求新的课题提供客观依据。
  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2部,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
  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好的疗效,而不是攀比中医和西医治疗的比重各占若干,尽管现代医学治疗急性危重在很多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运用中医的优势加以解决。我们主张在各自的发展中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合力,提高急性危重的治愈率,降低它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对于中医辨证治疗危重病的问题,传统的中医来讲,更多依靠的还是习惯上的望闻问切,对于微观上病理改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认知手段,另外危重病人,经过各种插管,透析,引流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自觉症状往往变得不甚典型,而且一般大多表现为几组不同性质的证侯交织在一起,具体证侯之间往往不无矛盾之处,这时候中医治疗一定要认清中医药的优势所在,时刻注意与现代医学的密切配合,做到中西医之间的优势互补。对于中药的剂型问题,目前中药剂型还主要局限于汤剂口服,这就给临床治疗急性危重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目前临床需要更高效安全的静脉制剂。“神农 33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是王今达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量急性危重病基础上,以中医古方为基础,反复筛选精炼出的优秀静脉制剂,经过我科长期大量反复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目前正在更大范围内广泛推广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症的指导思想是中医和西医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结合,争取做到优势互补,绝非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而是严格遵循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选择治疗方法,筛选有效方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应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阐述中医理论的新内涵,发现传统方剂的新功效,开拓急症和疑难病的专业研究,将会对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以及人民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任学科带头人李志军教授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委员会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