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

康复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康复科是以运动障碍性疾病及中老年慢性病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临床科室,主要从事对偏瘫、小儿脑瘫、颈肩腰腿痛等骨关节病及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科主任徐国崇,从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近二十年,积累经验颇丰,业内有一定学术影响,兼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及辽宁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
  康复科主要治疗范围包括:
  一、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类疾病:偏瘫、脑瘫、面神经炎及各种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强直或挛缩、肌肉萎缩、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
  二、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各种扭搓伤、骨关节炎、腱鞘及滑膜炎、血肿、粘连等。
  三、炎症性疾病: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牙周炎、气管炎、肺炎、胆囊炎、乳腺炎、附件炎、静脉炎、各种外科感染等。
  康复科拥有日本产的电脑程控颈腰牵引床及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采用牵引加手法的综合疗法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众多颈腰痛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向患者传授有关预防颈腰痛复发的科普知识,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的自我保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科配备的紫外线、激光等先进光疗仪,对体表疖肿、溃疡、瘘管、褥疮、切口延迟愈合等感染性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康复科近年来,与神经外二科协作开展了痉挛型脑瘫SPR术后的康复训练治疗。SPR手术加康复训练疗法,被国外业界公认为是治疗4岁以上痉挛型脑瘫疗效确切的首推方法。该方法引进后所治疗的脑瘫患儿均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康复科现有康复医师、治疗师13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1人、中级3人、治疗师9人。高中初各级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均经过专业学习、进修和培训。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婴儿大便次数多是什么原因
陈国栋
回答: 婴儿大便次数多可能与喂养方式改变、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原因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排便可达5-10次,奶粉喂养的婴儿通常每日1-3次。若伴随哭闹、血便或体重增长缓慢,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喂养方式改变 母乳转为奶粉或添加辅食时,婴儿肠道需适应新食物成分,可能暂时出现排便频繁。母乳中含低聚糖促进排便,奶粉中酪蛋白易致大便干结,突然切换会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建议家长逐步过渡喂养方式,每次替换不超过三分之一奶量,观察3-5天再调整。 2、胃肠功能紊乱 婴儿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受凉、母亲饮食刺激或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表现为大便呈蛋花汤样伴奶瓣,每日6-8次但无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改善。 3、乳糖不耐受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时,未消化的乳糖在结肠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导致水样便且每次喂奶后立即排便。需通过大便还原糖检测确诊,可暂时改用无乳糖奶粉,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滴剂帮助分解乳糖。 4、肠道感染 轮状病毒或细菌性肠炎会引起大便次数骤增,粪便呈稀水样带黏液,可能伴随呕吐和低热。需检测大便常规确认病原体,轮状病毒感染可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细菌感染需按医嘱服用头孢克肟颗粒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5、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奶粉喂养婴儿,大便带血丝且排便时哭闹剧烈。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严重过敏需遵医嘱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母亲哺乳期间应严格回避奶制品等过敏原。 家长需每日记录婴儿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母乳喂养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或高糖食物。奶粉喂养应按标准比例冲泡,奶具严格消毒。出现排便超过10次/日、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或血便、持续发热等情况,须立即就医。平时可做腹部抚触促进肠蠕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 陈国栋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