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消化内科 (共23位医生)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分两个病区。第一消化内科病房,第一消化内科目前开放床位数60张,年门诊量约6万人次,年出院患者近1500人。科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医学博士8人,医学硕士4人。

消化内科长期开展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胰腺炎、肝硬化及其各种并发症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消化系统危重病例及一些疑难病例如腹水待查、黄疸待查、伪膜性肠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布加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开展胃肠镜、幽门螺杆菌检测、消化道造影、药物灌肠、肠内外营养等常规技术外,科室应用人工肝替代治疗肝功能衰竭已10余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持续性血液替代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显著提高了该病的救治成功率。

第一消化内科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因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突出成为院优质服务示范病房。

作为我校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胃肠动力研究中心暨培训基地。多年来共参与国家973重大科研合作项目2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其中“中药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56篇,其中SCI为8篇。

消化内科全体人员将始终坚持以优质医疗护理为基础,用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为患者服务。

第二消化内科病房

第二消化内科是由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郑长青教授领导的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汇集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服务热诚的医务工作者,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批博士点, 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住院医师4人和多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医学博士6人,医学硕士4人。目前病房床位数50张,在南湖院区设有VIP门诊和专家门诊,滑翔院区设有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

消化内科长期开展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及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其中具有特色的医疗项目包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并能长期维持缓解;对于结肠息肉的患者,我们采用肠镜下息肉电凝电灼术,分次处理息肉,使患者免于手术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对消化性溃疡、各种类型的肝硬化、胰腺炎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消化内科成立了肝病俱乐部,对脂肪肝、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肝病患者定期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及饮食、护理及药物指导,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及自我保健意识。此外我们对结肠炎、食管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提供免费咨询,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战胜疾病。

同时我们有一支技术精湛、服务热情、勇于创新的护理团队,培养出重症专科护士1人、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1人、饮食指导师1人、药物护理指导师1人、康复护理指导师1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们树立“呵护生命用情服务,促进健康用心服务”的工作理念,注重生活护理,加强健康指导,充分发挥指导师的作用,获得患者的满意和赞许。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办首届盛京恶性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论坛

8月16日,由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举办的首届“盛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论坛”在我院本溪基地召开。我院纪委书记李成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血液、肿瘤等相关领域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主任杨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特邀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基金会副主任、中国淋巴瘤联盟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军教授,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伟京教授,中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常委、辐射血液学组组长克晓燕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恶性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病理专家高子芬教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亚太委员会理事陈文明教授、路瑾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从基础到临床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作了专题讲座。我院第二血液内科病房主任杨威教授作了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美国NCCN诊疗指南与欧洲ESMO诊疗指南之差异的演讲。我院第一血液内科病房主任刘卓刚教授、血液研究室主任张继红教授应邀参会。 会议的圆满召开和组织协调工作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相关领域的医生开拓了临床视野,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扩大了我院血液内科的学术影响力。 第二血液内科病房 / 孙颖 杨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深二度烧伤要怎么办 深二度烧伤
徐建威
回答: 深二度烧伤可通过创面清创、外用药物、镇痛治疗、预防感染、手术修复等方式治疗。深二度烧伤通常由高温液体、火焰、化学物质、电流、长时间摩擦等因素引起。 1、创面清创 深二度烧伤后需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溶液轻柔冲洗去除污染物,避免用力擦拭。水疱完整时可保留疱皮,破损水疱需剪除游离表皮。清创后覆盖无菌凡士林油纱或含银离子敷料,保护裸露的真皮层。 2、外用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莫匹罗星软膏处理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修复。药物涂抹前需先清除前次残留药膏,厚度约1-2毫米,每日换药1-2次。伴有渗液时可搭配藻酸盐敷料吸收渗出液。 3、镇痛治疗 烧伤后48小时内疼痛明显,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剧烈疼痛可使用曲马多缓释片,但须警惕呼吸抑制风险。创面换药前30分钟可喷洒利多卡因气雾剂进行表面麻醉,儿童患者建议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 4、预防感染 深二度烧伤易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体温超过38℃或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时,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定期做创面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 5、手术修复 对于直径超过5厘米的深二度烧伤,建议行削痂植皮术清除坏死组织。供皮区多选取大腿或头皮,采用电动取皮刀获取0.2-0.3毫米厚的中厚皮片。关节部位可选用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皮移植,术后加压包扎14天。伴有肌腱暴露时需采用皮瓣移植修复。 深二度烧伤恢复期需每日用温水清洁创面周围皮肤,避免搔抓。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外出时用防晒衣遮挡愈合部位。饮食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愈合后创面可能遗留色素沉着,可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关节部位愈合后需坚持做伸展运动防止瘢痕挛缩,建议每2周复诊评估恢复情况。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