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矿集团总医院

循环内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循环内科
  循环内科做为阜矿集团总医院的重点科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和一支技术精湛、务实创新的医护团队。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2003年率先在阜新地区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使各种疑难、复杂的心脏病患者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治疗。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缓慢心律失常安置临时起搏器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和射频消融术等。全科的医护人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为阜新及周边地区的心脏病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循环内科不断发展壮大,现有三个病区及心内重症监护室(CCU病房),总床位数达96张,医护人员49名。医生1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8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13人。护士34人,其中主管护师10人,护师11人,护士13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30人。科室配备有先进的中央监护仪、床旁监护仪、IABP、除颤仪、心电图机、输液泵、注射泵、中央吸引供氧等设备,满足了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的需要。科室年收治病人达3500余人次,循环内科诊治病人数遥居阜新市首位。
  2011年6月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合作基地正式启动,医院投入巨资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GE-IQ3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心血管诊疗设备,以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为核心,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等数十家心血管权威医院的知名专家常年在我院循环内科全程主持诊疗活动,包括出专家门诊、业务查房、疑难危重病例会诊、手术操作、学术活动等。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循环内科的介入技术及诊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从6月至12月仅半年时间已开展介入手术近200例,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更加精湛,起搏器安置术和射频消融术更加成熟,得到了越来越多阜新百姓的认可和赞誉。同时科室借鉴北京大医院好的经验,启动“急诊介入绿色通道”,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张廷久主任言传身教的带领下,病房逐步走上了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道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我们不仅对常见和疑难心脏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致命性心律失常、梗阻型心肌病、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等心脏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和成果,治愈和抢救成功率居阜新市领先地位。多年来科室承担着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沈阳医学院、阜煤医专、阜新卫校的临床实习工作,为医疗战线培养了大量人才。科室注重科研工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张廷久主任应邀于2005年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54届ACC会议。于2003年12月开展了心脏介入治疗,填补了阜新市空白,2005年该项技术获市卫生局及阜新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于2007年开展心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2010年获得阜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张廷久主任主持的关于“贫困地区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生活质量对照研究”获2010年阜新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科室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随着临床、科研、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病房的护理工作同时取得了很大进步。循环系统常见病、心脏疑难重症的护理,以及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我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默契地配合医生救治患者,最大程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循环内科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以严肃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谦和的工作态度努力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科室曾多次被评为团市委、集团公司及医院授予“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五星级班组”、 “医疗安全先进集体”、“重症护理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呼吸内科一病区全力抢救一名重症溺水患者

6月25日凌晨2点,经过一天忙碌工作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院呼吸内科一病区的纪春东医生也刚刚结束两名新入院患者的诊治工作,开始坐下来专心书写病程记录。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纪医生的书写思路。 “纪大夫,来了一名溺水的女患者。”纪大夫闻声放下了笔,一个健步冲向了抢救室。患者叫小兰(化名),今年27岁,来自奈曼旗某乡镇。出事当 天,小兰跟往常一样上山劳作,眼看着天开始阴下来,才匆匆地往家走。不想走到半山腰,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虽然加了百倍的小心,还是跌进了河水中,骤急的湍流,冰冷的河水,小兰挣扎了几下后就失去了知觉。所幸在距离小兰落水的4000米处,当地村民将她救了上来,并立即将她送往当地的旗医院进行抢救。虽然小兰很快恢复了意识,但入院2个小时后,体温开始逐渐升高,喘促气短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病情逐渐加重,由当地医院连夜转入我院呼吸内科一病区。 入院后的小兰体温达到了39摄氏度,心率和呼吸次数也都高于正常人,细心的纪春东医生发现小兰咳出的痰中带有脓臭味,考虑严重感染,立即陪 同患者进行肺部CT检查。看着CT片子上的大片阴影,纪大夫眉头紧簇,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他,这样因溺水误吸造成的急性肺部感染的患者,若不能尽快地控制感染,轻者将发展成慢性炎症,重者很可能影响患者的肺功能,患者日后可能无法再进行体力劳动,这对一名年轻的农村妇女简直是致命的打击。无数次的查看病情,无数次的修改治疗方案,纪大夫和值班护士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奋战了一夜。当朝阳开始|曼慢升起时,小兰的体温已经开始回落,呼吸逐渐变得平稳,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在呼吸内科一病区主任、护士长及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几天后,小兰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在患者所在地的通辽电视台来我院对她落水的事情进行采访时,这个朴实的女人连声对救治她的我院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一句“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真切的表达了她和一家人的感激之情。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