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医院

老年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老年医学中心,以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肾脏、神经内科、普外科以及泌尿外科等学科的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症为重点,开展防治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老年人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心依托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卫生部及市科委重大研究课题。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在国内外发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论文近500篇,出版了近20余本专著。著名老年医学专家马永兴教授曾获个人 SCI论文收录数医学类全国第一。中心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老年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心内科以及临床药理等14个专业硕士生培养点。中心还举办了十多期国家级老年医学继续教育研修班。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 积极应对“银发浪潮”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在华东医院揭牌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3月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正式揭牌。该中心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以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本着强强携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的理念,合作成立的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华东医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俞卓伟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揭牌仪式。 老龄化人口急剧升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也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13年5月全国老龄委公布,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群接受高血压规范治疗人数已达6612.6万,接受糖尿病规范治疗人数已为1813万,加上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病、各种肿瘤等,这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使得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 研究中心将瞄准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重大需求和国际老年医学发展前沿,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老年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征,以医学科学研究为主导,以转化医学为目标和着力点,充分集结医学学科整体力量形成合力,遵循从健康促进到疾病预防再到疾病诊治与预后康复的全方位系统理念,沿着从基础到临床、从政策到服务的完整路径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转化工作,复旦大学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特给予中心全方位的支撑。发起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老年医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老年病科),院内设有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建院60多年来,在老年医学研究多个领域已有前期工作积累,目前拥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并分别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梯队,临床基础扎实。近几年来,每年为近百例90岁以上老人成功施行手术,科研实力雄厚,已成功申报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都为老年医学进一步建设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卓伟教授介绍说,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现阶段的重点以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为抓手,建立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库,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促进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初期,将聚焦老年医学5个主要问题,发展本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衰老与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老年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研究。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认为,研究中心远期目标是针对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病理、代谢、感染、免疫、药理等,以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核心,开展老年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实现基础与临床、预防实践相互融合,从而促进老年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临床诊治和康复手段及能力的提升,争取成为能代表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水平,支撑、服务全国老年医学的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病人服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高云
回答: 高血压病人服药需注意按时按量、避免自行调整剂量、监测血压变化、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评估等事项。规范用药有助于控制血压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1、按时按量 降压药需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漏服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长效降压药通常每日固定时间服用1次,短效药物需按医生指导的次数服用。建议设置服药提醒或使用分装药盒辅助记忆,避免因遗忘导致剂量不规律。服药期间不可因自觉症状缓解而随意减量或停药。 2、避免自行调整 不同降压药作用机制存在差异,联合用药方案需专业医生制定。患者不可根据他人用药经验自行更换药物种类或增减剂量,尤其禁止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的药物。若需调整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 3、监测血压变化 服药期间需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晨起空腹和睡前各测1次为宜。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血压值持续低于90/60mmHg或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记录本应包含用药时间、血压数值及不适症状。 4、警惕不良反应 常见降压药不良反应包括干咳ACE抑制剂、踝部水肿钙拮抗剂、心率减慢β受体阻滞剂等。服用利尿剂需注意血钾水平,可能出现乏力或肌痉挛。若出现皮疹、面部肿胀、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急诊处理。服药初期可能出现轻微不适,通常1-2周后适应。 5、定期复诊评估 初始用药者每2-4周需复查血压控制情况,稳定后可每3-6个月随访。复诊时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药物对靶器官的保护效果。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更频繁监测。医生会根据季节变化、合并用药等情况动态调整方案。 高血压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后血压骤升。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压升高。保持情绪稳定,学会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