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医院

最美司机”在华东医院奇迹般苏醒

时间:2014-09-1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老刘,老刘!来做个数字6的手势!”晚九点,忙碌了一天的俞卓伟院长步入外科重症监护室,来到“最美司机”——13路公交车驾驶员刘银宝的床边,大声地呼唤着他。只见老刘的眼睛睁大,缓缓地抬起左臂,原本握拳的左手渐渐松开,伸直拇指和小指。“很好,老刘!你要继续努力啊!”俞院长轻拍着他的肩膀,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还记得7月4日的那个上午,俞卓伟院长在急诊室,亲自组织指挥抢救突发大面积脑干出血的13路公交车司机刘银宝。谈起这60个昼夜的抢救经历,俞院长如数家珍:“老刘被送来时已经深度昏迷,呼吸停止,只得紧急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头颅CT扫描显示2/5脑干出血,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大面积出血后死亡率接近100%。值得庆幸的是,他在发病后2小时内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接受科学救治,医护团队的真情付出、单位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老刘自身顽强的毅力,犹如他在昏迷前几秒钟内迅速拉下手刹、打开车门一样,我们过关斩“将”、竭尽全力,终于没有失去这位好司机!”

  科学救治 防范于未然

  众所周知,脑干是管理调节体温、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的中枢,脑干出血后将导致这些生命体征波动,甚至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老刘送来时呼吸靠机器维持,快速型心率失常频繁发作,”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宋晓华说,“但最棘手的就是血压,犹如‘过山车’,发病后迅速飙升,最高达282/149mmHg,我们采取最精准动脉监测方法,应用四路降压药才勉强稳住,一周后血压又‘高台跳水’,降至87/58mmHg,一般认为血压急骤下降是不治前兆,但通过科学分析判断后,我们在静滴升压药的同时,逐渐补充血容量,终于守住了血压。”

  脑出血昏迷后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急性胃溃疡、肝损、肾损等,最致命的就是肺部感染。“感染要做到考虑在前,防范于未然,”宋晓华说,“为了预防吸入性肺炎,我们的‘绝活’就是能够将胃管插入空肠,防止胃内容物返流;病人身上的各种插管、导管必须科学统筹,能撤除的尽早撤除,防止成为新的感染源。”

  真情付出 视之若亲人

  脑干出血损伤后的中枢性高热对治疗和脑功能预后非常不利,老刘发病后体温迅速出现窜升至41度,且居高不下。“一开始就为老刘准备了冰帽和电冰毯,电冰毯温度控制在16-18度,” 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说:“昏迷病人体表受冻后更易产生褥疮,护士姐妹们就每隔一小时为老刘翻身、扣背,24小时从不间断,两个月来老刘身上没有出现过一处溃烂。”

  自从老刘发病后住进重症监护室这个新家,20余位医护人员都将他视为了自己的家人。胃管留置后,食物只“进”不“出”,大便就是出不来,护士长陈贞亲自用手将大便一块一块地“抠”了出来。为了看住痰液又不刺激肺,护士们将吸痰频率改为每半小时一次,最多的一天吸了近40次。8月15日早上,在吸痰操作中,老刘的左手出现了下意识的小幅抵抗动作,这一个微小的变化让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激动不已。“现在监护室内的姑娘们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刘病床旁,在他的耳畔说上一句悄悄话,她们还给老刘准备了一个复健训练球,让他的左手加强锻炼,”陈贞护士长微笑地说。

  支持配合 医患共携手

  “老刘啊,你是家里的老大哦,儿子的房子就要装修了,要是弄的不好,你来返工哦……”这是放在老刘枕头边的录音笔正在播放的内容。老刘的爱人说:“老刘住进重症监护室后,每天的探视时间就一个小时,能说的话实在太少了,俞院长和宋主任就帮我们想了个办法,让我们把每天想说的话录下来,放录音给老刘听,他说这样可以‘唤醒’老刘,我也总觉得老刘能够听懂我说的话!”“我和妈妈都录音了,我还准备了爸爸喜欢的凤凰传奇、吉克隽逸的歌,爸爸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都相信他会好起来,”刘师傅的儿子说。

  “老刘发病后,宋晓华主任一直在给我‘打气’,单位领导、同事和社会上很多好心人也都在关心着老刘,在路上碰到总会主动问起老刘的病情,我感谢大家的关心,”老刘的爱人说,“俞院长每天都会来看老刘,还安排一天不停地给他注射最好的醒脑药物。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们也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刘,让我们非常感动!那一天,当宋主任告诉我老刘醒来的消息时,我太激动了,虽然我一直相信老刘会好起来,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刘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左手攥着那只红色笑脸皮球,还时不时动动左胳臂、左腿。“为了不让肌肉萎缩,从入院起,我们和康复科一起,坚持为老刘做被动运动康复训练,上下午各15分钟,”护士长陈贞说,“现在,他的左手已经可以抬起,左脚的力度也不错,我们每天还让他听口令用手指表示数字,锻炼大脑的反应,刚开始他的动作比较迟缓,现在速度加快,已经可以数到‘9’了。” 

医院动态

更多 >

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 积极应对“银发浪潮”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在华东医院揭牌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3月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正式揭牌。该中心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以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本着强强携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的理念,合作成立的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华东医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俞卓伟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揭牌仪式。 老龄化人口急剧升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也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13年5月全国老龄委公布,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群接受高血压规范治疗人数已达6612.6万,接受糖尿病规范治疗人数已为1813万,加上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病、各种肿瘤等,这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使得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 研究中心将瞄准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重大需求和国际老年医学发展前沿,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老年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征,以医学科学研究为主导,以转化医学为目标和着力点,充分集结医学学科整体力量形成合力,遵循从健康促进到疾病预防再到疾病诊治与预后康复的全方位系统理念,沿着从基础到临床、从政策到服务的完整路径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转化工作,复旦大学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特给予中心全方位的支撑。发起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老年医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老年病科),院内设有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建院60多年来,在老年医学研究多个领域已有前期工作积累,目前拥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并分别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梯队,临床基础扎实。近几年来,每年为近百例90岁以上老人成功施行手术,科研实力雄厚,已成功申报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都为老年医学进一步建设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卓伟教授介绍说,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现阶段的重点以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为抓手,建立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库,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促进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初期,将聚焦老年医学5个主要问题,发展本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衰老与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老年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研究。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认为,研究中心远期目标是针对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病理、代谢、感染、免疫、药理等,以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核心,开展老年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实现基础与临床、预防实践相互融合,从而促进老年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临床诊治和康复手段及能力的提升,争取成为能代表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水平,支撑、服务全国老年医学的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