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医院

中医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先后云集夏仲芳、沈六吉、乔仰先、张龙荪、曹余德等国家级中医名家。现任中医科主任为潘永福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沈六吉、乔仰先学术继承人。科室人员现有正高级职称3名、副高级职称5名,主治医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学位2人,国家认定的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3名,复旦大学聘任教授2名,上海中医药大学聘任教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我科50多年来主要担任中医高干保健工作,同时还肩负市民的中医诊疗工作。科室不仅承担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生教学任务,还负责国家自然基金一项,上海市级、局级科研课题多项。
  中医科的主要特色为肿瘤手术、化疗、放疗后中医药个体化调治,以期达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之目的。包括肿瘤围手术期的调养;放化疗阶段结合中医药增效减毒治疗;肿瘤稳定期复发转移的防治和癌前病变的治疗等。潘永福教授提倡“四个结合,安全治疗”,即肿瘤调治与中医药辩证治疗相结合,与积极的心理疏导相结合,与合理的饮食康复疗法相结合,与定期的检查随访相结合,从临床诊治到实验研究开展多方位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中医科同时开设有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中医脾胃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病、血液病、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中医特色专病、专家门诊。科室整体力量强,中医特色鲜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慕名前来就诊的国内外患者众多。冬季设有中医膏方门诊。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科膏方也从过去冬令单纯进补向“调、治、补”结合转变,改善了膏方人群的身体状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 积极应对“银发浪潮”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在华东医院揭牌 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3月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正式揭牌。该中心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以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本着强强携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的理念,合作成立的老年医学研究机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华东医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俞卓伟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揭牌仪式。 老龄化人口急剧升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中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也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13年5月全国老龄委公布,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群接受高血压规范治疗人数已达6612.6万,接受糖尿病规范治疗人数已为1813万,加上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病、各种肿瘤等,这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使得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 研究中心将瞄准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重大需求和国际老年医学发展前沿,聚焦老年健康和疾病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老年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特征,以医学科学研究为主导,以转化医学为目标和着力点,充分集结医学学科整体力量形成合力,遵循从健康促进到疾病预防再到疾病诊治与预后康复的全方位系统理念,沿着从基础到临床、从政策到服务的完整路径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转化工作,复旦大学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特给予中心全方位的支撑。发起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老年医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老年病科),院内设有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建院60多年来,在老年医学研究多个领域已有前期工作积累,目前拥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并分别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梯队,临床基础扎实。近几年来,每年为近百例90岁以上老人成功施行手术,科研实力雄厚,已成功申报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都为老年医学进一步建设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卓伟教授介绍说,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现阶段的重点以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为抓手,建立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库,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促进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初期,将聚焦老年医学5个主要问题,发展本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衰老与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老年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研究。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认为,研究中心远期目标是针对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病理、代谢、感染、免疫、药理等,以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核心,开展老年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实现基础与临床、预防实践相互融合,从而促进老年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临床诊治和康复手段及能力的提升,争取成为能代表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水平,支撑、服务全国老年医学的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破是什么样的
冷启刚
回答: 羊水破是指胎膜破裂后羊水从阴道流出的现象,通常表现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持续流出,可能伴随温热感且无法自主停止。羊水破可能与胎膜早破、感染、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外力撞击等因素有关,需立即就医处理。 1. 液体特征 羊水通常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质地清亮稀薄如水,与尿液相比无明显气味。部分羊水中可能混有白色胎脂颗粒,若出现绿色、棕色等异常颜色,可能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或胎粪污染。羊水流出时通常呈持续性,不受体位改变或肌肉收缩影响,与尿失禁的间歇性渗漏不同。 2. 流量差异 胎膜完全破裂时羊水大量涌出,单次流量可达200-300毫升;高位破水则表现为少量间断渗漏,易被误认为阴道分泌物。妊娠晚期正常阴道分泌物呈乳白色粘稠状,而羊水的pH值偏碱性,可通过试纸检测区分。孕妇活动时腹压增加会导致羊水流出量暂时增多。 3. 伴随感受 多数孕妇会感到会阴部突然湿润或温热感,部分出现轻微宫缩但无剧烈疼痛。破水后可能出现胎儿活动减少,因羊水缓冲作用减弱导致胎动感知变化。若破水时胎头未入盆,可能引发脐带脱垂等急症,表现为突发胎心率异常。 4. 诱发因素 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可能引发胎膜炎症导致破裂。子宫过度扩张常见于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孕妇。外力撞击腹部或孕期性生活也可能成为诱因。宫颈机能不全患者更易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 5. 鉴别判断 可通过观察液体性状、使用pH试纸检测或超声评估羊水量辅助判断。需排除压力性尿失禁、阴道炎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胎膜早破需结合孕周评估处理方案,足月破水后24小时内未临产需考虑引产。 孕妇破水后应立即平卧抬高臀部防止脐带脱垂,记录破水时间、羊水性状及胎动情况。禁止盆浴或性生活,使用无菌护垫吸收羊水并观察颜色变化。无论是否足月均需尽快就医,医生将根据孕周、感染指标和胎儿状况决定分娩时机与方式,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或促胎肺成熟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