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重症医学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哈医大四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Unit,ICU)成立于2009年1月,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科室拥有多达2000平米的医疗用面积,位于新建成的外科楼5楼其中设立病床30张,同时根据ICU设立的特殊要求保证了1/3以上的面积用于医疗辅助用房。病房设置合理,不仅着眼于传统ICU患者的集中监护治疗、有效利用医疗硬件资源等要求,同时考虑到危重病人群的特点,专门设立了不同隔离等级的病房,配合最先进的层流净化,能够最大限度的防止患者间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利益和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重症医学科的医疗特色是应用先进的诊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测,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治疗。学科范围涉及重症肺炎、重症哮喘、呼吸衰竭、休克、复苏、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等多方面的治疗。同时还可对于高龄、存在其他系统合并症需手术治疗或某些重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提供全面、加强、连续的的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重症病人的针对性治疗的同时,需加强这类病人的营养支持、适度的镇痛镇静、合理地抗感染治疗。

重症医学的理念是关注患病机体整体机能的维护,关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组织器官功能的早期支持,以期为重症病人的救治赢得时间,为病人的康复赢得机会。

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例如高龄、大手术后、全麻未醒、术前存在其他系统合并症、意识障碍且无法保证气道安全或病人存在窒息风险、存在各种离子紊乱或酸碱失衡、重度营养不良、妊高症等),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ICU患者由重症医学专业医生负责管理,患者的相关专科情况由ICU医生与相关专科医生共同协商处理。其治疗强调早期、全面、系统、多学科综合治疗。

科室拥有国际一流顶端的监测、检查及治疗仪器,包括监护仪、呼吸机(可满足除低体重婴儿及新生儿外的所有儿童、成人病人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GEM3000血气分析仪、GE心电机、除颤仪、振动排痰仪、降温仪(低温治疗仪)及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ICU必备的监护治疗设备。

经过近2年不懈的努力,在院领导的关怀下,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科室拥有医护人员40余人,拥有专职医生11名,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9人;护士35名,其中副主任护士I人,主管护士1人,护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1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7人。科室的医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妇产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及胸心外科等,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组成治疗小组,配合专科医生完成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每名医生除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还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肺泡灌洗等技术。目前ICU已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ICU全体医护人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专科医生减轻后顾之忧,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专科技术,开拓新的治疗领域,并竭尽全力为其保驾护航。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哈医大四院先锋援建小组再赴嘉荫义诊

  2014年8月15-16日,由哈医大四院超声科主任董晓秋教授精心筹备,黑龙江省医学会杜广州秘书长亲自带队,哈医大四院妇产科副主任朱莉教授、神经内科王凤军教授、眼科弥树勇一行6人,代表哈医大四院先锋行动医疗组,驱车6个小时来到嘉荫人民医院,这已经是董晓秋主任帮扶先锋行动的第三个年头,到达目的地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排队等待着专家的患者已经拍到了门口,帮扶小组的专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刻投入工作状态。3个小时后简单吃了工作餐后继续工作到晚上10点钟。第二天一早晨的雨天,丝毫没有阻止嘉荫百姓赶往医院就诊的脚步,所有人都在那井然有序的排队等着,仅仅一上午董主任就诊断出几例恶性病例。专家们在不仅仅只是为他们诊断疾病,而且告诉告知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和复查时间,所有专家都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患者,方便患者进一步诊治。黑龙江省报记者及嘉荫县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但是专家们却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患者,只给记者留下了忙碌的背影。 在义诊结束后,专家团与县医院领导及主任举行了座谈会,各位专家针对医院发展及专科建设及管理积极建言献策,杜秘书长在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后承诺省领导会定期组织省级专家进行帮扶活动,并且为县医院医生到四院进修提供方便。这次省级专家支援县医院学科建设先锋行动共诊疗近千人,董晓秋教授诊疗患者就达300多人。此次帮扶义诊行动的顺利进行,是省级专家支援县医院学科建设先锋行动计划方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董晓秋 赫飞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