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输血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2007年6月末我院输血科正式成立,是在原检验科血库的基础上组建的,为独立的医技科室。

输血科现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副主任(检验)技师1名,检验士2名,全部接受过输血专业技术培训。

输血科每年承担我院近15万亳升以上血液制品的输注检验任务,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开展工作,近三年来我院成分输血率一直为99%。

输血科是集试验、诊断、治疗、供应为一体的高风险的特殊医技科室,在院长和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负责血液贮存、检验、发放,对临床用血进行技术指导,对临床输血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调查及评估,对临床成分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配合临床开展输血及血液治疗,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输血新技术,宣传现代输血知识;承担本院储血职能,负责向我院提供临床用血的中转服务,并指导用血科室规范用血。

输血科现有低温冰箱(–30℃)、专用血液贮存冰箱(4±2℃)、血浆专用快速解冻箱、血库专用台式离心机、冷藏冰箱(2~6℃)、NOVEL双目显微镜、恒温水浴箱各一台,都为现代化先进设备。现开展的检测项目有: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系列定型、凝聚胺介质配血、输血前检查、Rh血型阴性病人输血、特殊血型病人输血等,对我输血史、妊娠史的病人做抗体筛查试验。近期拟申请开展的项目有:微柱凝胶卡式配血、卡式血型鉴定、抗人球蛋白配血、血型抗体的筛检等新项目。

输血科目前能为临床提供全血、机(单)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以及Rh阴性血型的以上所有血液制品。

我们输血科全体成员,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的做好临床配血工作,全心全意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专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与援非医疗任务

为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下发的《关于推荐援外医疗队中医专家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我院于8月13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通知精神并迅速组织开展援外(赴利比里亚)医疗专家推荐工作。 院党委书记关立峰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主持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向与会者传达了国家对此次援外医疗任务安排、中医专家推荐资格、名额条件及时间要求,同时研究制定了对参与援外医疗任务人员的政策待遇等。希望我院符合条件的专家能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认真对待并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医务科负责人对符合相应条件者逐一发出号召,符合条件的专家纷纷表达了参与此次援外任务的意愿。经过资格审核和研究,最终,我院肝脾胃科副主任张禹副主任医师和潘祥滨副主任医师二人获得推荐资格,将代表我院参与此次援外医疗任务。 随后,关书记代表院领导班子与张禹、潘祥滨同志举行了简短的座谈。对二位年轻专家不畏生命危险、挺身而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报名参与此次援外医疗任务表示了赞赏和肯定。他们的积极行为充分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精神,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院新一代青年医生良好的医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据了解,在13日当晚,潘祥滨副主任医师即动身赶赴北京,代表我省及我院出席了于14日上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诊治方案研讨会。目前,二位专家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随时等候上级的命令启程奔赴利比里亚疫区参与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供稿/编辑:宣传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