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共43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于1953年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家刘多三教授创建。1963年被批准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0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1984年创办了《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985年成立了吉林省脑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成立了吉林省癫痫治疗中心,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002年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成立了吉林大学神经科学中心。2003年神经病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实验室;2004年被批准为吉林省卫生厅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
  经过50余年的努力奋斗,科室现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学术气氛浓厚、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全科共有教授16人,副教授9人,主治医师6人,经治医师5人,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
  医疗工作:神经内科共有病床250张,每日门诊患者400余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尤其是脑血管病、痴呆等疾病的诊治,居于国内先进水平。近三年获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神经内科多年来一直把脑血管病的防治作为临床医疗和科研的主攻方向,曾参加过脑梗塞溶栓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严格对照的九五攻关项目研究。近几年建立了卒中单元,成立了脑血管病重症监护病房和脑出血微创手术室,开展了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并成立了康复治疗室,开展了规范化的脑血管病急性期康复工作。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系列临床研究,承担了卫生部重点临床项目2项;参与十五攻关课题3项;承担省科委课题3项。2004年,神经内科和北京天坛医院、我院放射科及神经外科强强联合,共同建立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协作中心,是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线科的医生、专职技术人员、护士及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一个专业性强、组织严明的脑血管病急救中心。主要开展脑血栓超早期的动脉溶栓治疗和颈部及脑内大血管严重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XeCT评价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工作。通过强强联合,建立了一种新的脑血管病防治体系,为我省广大患者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医疗技术保证。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牢固树立“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疗效”的观念,开辟了脑血管病急救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2006年荣获我院先进科室、先进教研室、最佳医疗质量奖。
  科研工作:神经内科现共有实验室12个,总面积920?。包括蛋白质组学工作站、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分子生物学、神经流病、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神经肌肉活检、电镜等实验室。有四个明确的科研主攻方向: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朊蛋白病、癫痫,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荣获重要科研奖励30余项,近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7年获中华医学会三等奖1项。在神经病理学方面,已经剖检脑标本600余例,居国内首位。曾多次举办国际和全国神经病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会,是我国神经病学科研、教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教学工作:神经内科从文革前的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首批被确定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又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每年为学员提供200学时以上的神经科学和高级神经病学课程,并进行深入的临床和科研训练。神经内科自成立以来共为全国培训神经内科医师800余名,培养神经病学医学博士169名,医学硕士201名,培养神经病理学研究人员19名,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先后派出45人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国留学,在本学科出国人员当中,已有6人担任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或研究员职务。神经内科与日本、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相关机构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和人员往来,聘请国外专家5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与科室博硕士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基础方面的国际前沿课题研究。近3年,神经内科教师还主编或参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和八年制神经病学全国规划教材。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省内首例术中“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获得成功

近日,肝胆胰外科一组王蒙手术团队术中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技术,成功为两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伴发急性胆管炎患者施行了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胆管引流、胆道一期缝合术,患者术后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术后要留置T管进行胆汁体外引流,至少需携带2个月,给患者的术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恼。术后还可能引起T管脱落、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肝胆胰外科一组的王蒙医生,不但具备腹腔镜和胆道镜技术,而且具备娴熟的十二指肠镜操作技术。此次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取石,保证胆道结石无残留的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镜技术经鼻留置胆道引流管,腹腔镜下实现胆道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地拓展了腹腔镜一期胆道缝合的手术适应症,免除了患者术后长期留置T管外引流的痛苦。术中十二指肠镜的应用,使得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真正做到了术中的完美结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 术中“三镜”联合技术在全国仅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开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名外科医生很难同时掌握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技术。王蒙医生利用自己多年从事ERCP手术的经验,率先在吉林省开展了术中的“三镜”联合技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认可。该术式的探索,也得到了第16届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术大会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写进了最新的胆管结石治疗指南专家共识之中。 肝胆胰外科一组通过一步步探索、一点一滴开拓,实实在在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科室的努力使得吉林省的胆道微创外科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较好水平。在未来的日子里,王蒙医生ERCP微创手术团队还会进一步努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手术技术优势和肝胆胰外科团结优秀的平台,脚踏实地,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盆底肌修复有必要做吗
冷启刚
回答: 产后盆底肌修复通常是有必要做的,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盆底肌因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牵拉或损伤,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轻度松弛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中度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性生活不适,重度可能伴随子宫脱垂。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收缩盆底肌增强肌力,适合产后早期居家练习。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设备监测帮助准确掌握发力方式,适合协调性差的人群。 少数产妇若无明显症状且盆底肌评估正常,可暂不干预。但高龄分娩、多胎妊娠、产程过长或胎儿体重过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修复。未及时修复可能加重盆腔器官下垂风险,影响排便功能或慢性盆腔疼痛。产后42天复查时应接受专业评估,根据肌力分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黄金期,建议结合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减少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行为,同时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盆底疾病。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