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肿瘤医院

肠道外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肠道外科的前身是腹外一科,是湖南省肿瘤医院历史最悠久的外科治疗腹部肿瘤的科室,经过32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在原有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乳腺肿瘤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医院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现主攻大肠肿瘤(包括小肠和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治疗。本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固定床位53张,现有医务人员28人,其中医生12人,护理人员16人。医生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人,包含博士3人、硕士4人、在读博士1人;护理人员有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等。
  肠道外科大肠癌的诊治居全省领先水平,紧随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治疗手段是以外科手术为主,强调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化疗、术中化疗、术后放化疗等。在大肠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减少术后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规范化治疗上,术中严格遵循无瘤操作,多年来相继开展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保留植物神经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良性或早期直肠恶性肿瘤经肛门切除术、小肠及结肠J-pouch重建等技术,大大提高了保留肛门的机会。另外我科率先在我院开展了腹腔镜下腹部手术,集聚了腹腔镜下微创手术的技术力量,已开展了各种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积累了数百例腹腔镜手术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依托我院学术力量雄厚的化疗和放疗水平,每一例大肠癌患者均能依据分期、肿瘤生物学特性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包括辅助放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等,使患者均能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肠道外科在肠道肿瘤术后肝转移上,为了预防肠道肿瘤术后肝转移及腹腔种植,科室先后开展了以5-Fu为基础的术中肠腔化疗、门静脉灌注化疗、腹腔化疗、术后持续门静脉灌注化疗、5-Fu缓释剂植入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化疗、射频消融治疗等措施,使大肠癌肝转移的五年生存率得到了提高。在肠造口康复治疗上,我科长期致力于开展人工肛门的治疗护理工作,培养了全省第一例国际造口治疗师,开设肠造口护理专科门诊,为已出院的肠造口病人提供治疗、护理、营养以及预防保健知识,极大地提高了造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癌切除后伤口渗水怎么办
徐建威
回答: 胃癌切除后伤口渗水可通过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使用抗生素软膏、加压包扎、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伤口渗水可能与伤口感染、脂肪液化、淋巴漏、缝合线反应、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胃癌切除手术后伤口渗水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轻柔擦拭伤口周围皮肤,避免用力摩擦导致二次损伤。每日观察渗液颜色和量,若为淡黄色清亮液体且量少,可能为正常组织液渗出。擦拭后待皮肤自然晾干或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不可使用吹风机或毛巾用力擦拭。保持衣物宽松透气,避免压迫或摩擦伤口区域。 2、定期换药 根据渗液情况每日或隔日更换敷料,选择吸收性好的无菌纱布或伤口敷料。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先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揭除旧敷料时顺毛发方向缓慢剥离。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记录渗液性状变化。若使用造口袋收集渗液,需确保粘贴紧密无渗漏,袋内液体超过三分之一时及时更换。 3、使用抗生素软膏 对于轻微感染的伤口渗水,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制剂。涂抹前清洁伤口,取适量药膏均匀覆盖创面,厚度约1毫米。避免长期使用同种抗生素软膏,防止产生耐药性。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出现异常立即停用并就医。 4、加压包扎 淋巴漏导致的持续渗水可采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压力以不影响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为宜。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螺旋缠绕,每圈重叠三分之一宽度。夜间可适当放松压力,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缺血。配合抬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每日累计抬高时间不少于8小时。若加压后出现麻木、疼痛加剧需立即解除包扎。 5、就医处理 当渗液呈脓性、伴有恶臭或发热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对于大量淋巴液渗漏或持续超过1周不愈者,可能需手术探查或淋巴管结扎。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超声清创、负压引流或重新缝合等措施。合并低蛋白血症者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营养不良患者需调整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胃癌术后伤口护理需特别注意营养补充,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豆腐等易消化食材。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适量增加猕猴桃、橙子、牡蛎等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饮食,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减少张力。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监测营养指标变化。保持积极心态,伤口完全愈合通常需要4-8周时间,期间出现渗液异常增多或发热需立即返院检查。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