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共1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专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首席教授于1984年创立该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提高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以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为研究重点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熊曼琪蔡文就李赛美、朱章志主任及刘敏副主任的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组长单位由朱章志教授主持工作刘树林为协作组秘书

该专科于1996年遴选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997年10月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1998年5月又被确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重点专科,2003年内分泌专科被确定为广东省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2007年11月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内分泌重点专科(当时称糖尿病协作组)并被选为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成为消渴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2011年7月成功通过“十一五”重点专科验收同年9月该专科以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雄厚的综合诊治实力被评为全国首家中医医疗系统的卫生部全国重点专科(内分泌中医项目)由于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该专科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该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教授9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从事糖尿病专职护理人员15人实验技术员1人;获得医学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人先后培养一大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优秀中医人才专科拥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研究室肌电图检测室一批先进的糖尿病医疗及科研仪器设备开展了胰高糖素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等项目形成了完整的糖尿病检测体系为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提高了本专科糖尿病诊断水平医疗与研究条件达到国内同类单位的先进水平

专科于2009年2月搬入门诊大楼十楼并设立内分泌科在朱章志主任刘敏副主任、伤寒教研室李赛美主任及金真护士长的领导下病区规模不断扩大年收治病人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现有床位51张2011年收治糖尿病等患者达1500余人次年门诊6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超过98%中医治疗率在95%以上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国内诊治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特色最为突出的专科之一

该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优势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全方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为治疗目标采用温脏散寒祛寒制水化湿祛瘀行气通腑通阳化气潜阳敛汗等为主要治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专科在病房大力开展中药熏洗中药封包治疗中药外敷穴位注射及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简便廉验”治疗项目收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近几年该科开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重视总结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开发中医药新药为解除患者的疾苦做出贡献如医院制剂“三黄降糖片”“降糖三黄片”“知麦降糖片”“芪桃片”“三黄糖肾安片”治疗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以其确切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广泛好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

该专科临床诊治与研究涉及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已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并在国内处先进水平的病症与专题有:①“阴阳六经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②“燮理阴阳扶正祛邪”大法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法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③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胰岛素抵抗;④中医为主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型糖尿病;⑤中医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⑥分期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

专科在“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特色优势明显中医药疗效提高显著医院对专科发展大力支持专科规模设备配备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壮大成为立足华南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内分泌专科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胃里老是有气向上顶气是什么情况
李辉
回答: 胃里老是有气向上顶气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可能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豆类、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胃肠动力药物。 2、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灼热感、嗳气等症状。建议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抑酸药物,或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 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能与长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早饱感等症状。建议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遵医嘱采用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 4、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可能与胃动力不足、消化酶缺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餐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饮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消化酶胶囊、胰酶肠溶片等助消化药物,或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肠动力。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共用餐具、不洁饮食等途径传播,通常表现为口臭、上腹不适、嗳气等症状。确诊需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治疗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或边吃边说话。减少洋葱、大蒜、红薯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餐后适当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反复出现或伴随体重下降、呕血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胃镜检查。保持情绪稳定也有助于改善功能性胃肠症状,必要时可寻求心理疏导。 李辉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