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 (共1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始建于1980年,2000年我科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被重庆市卫生局正式批准为“重庆地区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急救监护中心”。2008年成立“新生儿诊治中心”。我中心是由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室、新生儿普通病房、新生儿急救转运及新生儿专科门诊组成的特色专科;2010年获“重庆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新生儿诊治中心是重庆医科大学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有新生儿专科医生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3名,主治医师5名;博士后1名,博士9名,在读博士3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5名;专科护士129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硕士1名,2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都曾赴香港培训。数年来获省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厅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次,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4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厅局级项目8项。获外向型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参编着作及教材4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120余名。

中心学术带头人余加林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及现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新生儿学组组长、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感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顾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新生儿窒息复苏国家级教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重庆医学》、《小儿急救医学》等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特约审稿人、《儿科药学杂志》常务编委。

中心其他骨干人员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分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秘书及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神经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兼感染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重庆市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渝中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营养学会(妇幼营养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专家;《儿科药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肝胆外科参加第一届儿童肝移植研讨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全民对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视,我国每年实施儿童肝移植的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终末期肝病儿童,肝移植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和开展儿童肝移植手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主办的第一届儿童肝移植研讨会,于2014年6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深圳儿童医院、天津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近30家医院100余名专家参会。 我院肝胆外科张明满教授向到会专家介绍了我院儿童肝移植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儿童DCD捐献工作开展情况。我院儿童肝移植手术完成的例数、手术难度和术后疗效,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会议现场,张明满教授的发言专家们广泛关注,纷纷踊跃提问,与张教授探讨交流儿童肝移植技术中的难点、要点。其余专家还分享各大医院儿童肝移植开展情况、胆道闭锁的治疗新进展和儿童围手术期管理方法等。 本次参会,让肝胆外科医护人员更清楚地了解到当前儿童肝移植发展形势,与其他医院交流了在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我院儿童肝胆疾病诊治技术和儿童肝移植技术在国内的知名度,使我院儿童肝移植工作得到了更多国内同行的了解和认可,极大的鼓舞了肝胆外科医护团队成员,不断推进我院儿童肝移植工作,造福更多的儿童终末期肝病儿童。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