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重症医学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队伍。自2007年成立以来,秉承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雄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力,在寇秋野主任的带领和全体人员不懈努力下,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重症医学科已经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的专业治疗体系,拥有了一支治疗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医疗团队,成为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

一、科室概况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医学科主要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2007年,拥有8张监护病床,是广州市一家综合性ICU。在院领导、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首批通过了重症医学专业资质评审。2012年建立了拥有24张监护病床,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的ICU病区,内设正压病房和负压病房,针对不同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如今,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每年出区病人数近千人次,大批疑难、复杂、危重病人在ICU获得了新生。

二、人才梯队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重症医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梯队,拥有了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配合默契的医疗团队。科内现有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5名(医学博士1名、硕士7名),在读研究生多名。重症医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策略,吸引医学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同时注重青年医师的临床业务能力培养。目前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均接受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进修培训,所有医师均已取得全国重症医学资质认证(5C),熟练掌握各种高尖端仪器的使用。

专家介绍

寇秋野,男(1972-),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八年制医学生全程导师。从事危重症管理工作10余年,在外科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管理、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危重病人血液净化治疗、危重患者营养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先后承担了包括2009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调节机制研究”、20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丙酮酸乙酯对急性胰腺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在内的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学》、《重症医学年鉴》等杂志编委。

三、科研教学

重症医学科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鼓励中青年医师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近年来,科室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和中山大学临床研究计划(5010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重症医学科承担着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及本院医生培训的轮科培训教学工作。2012年开设了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胃肠重症营养》学习班;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讲学厅举办《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监测与管理》学习班。同时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多渠道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讲学,并派出各级医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相关技术的培训班,提升科室的诊疗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重症医学科现已形成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合的医疗结构,真正实现临床、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

四、科室特色

(一)精于胃肠专科疾病救治:依托医院“大胃肠专科”的特色,重症医学科特别在肠瘘、胃肠手术围术期管理,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经验。

(二)循环监测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性治疗:根据先进血流动力学仪器的客观指标,有针对性地应用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有效减少危重病人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三)血液净化技术:拥有最先进的血液滤过机,熟练运用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技术为SIRS、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病人的抢救提供有力保障。

(四)营养支持:熟练掌握各种肠外、肠内营养方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肠道菌群移位带来的感染风险,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

诊疗技术

重症医学科开展的各项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SIMV、膈肌触发呼吸模式、无创呼吸、呼吸末CO2监测)、循环支持技术(Swan-Gans、PICCO)、血液净化技术(CRRT、CVVH、CVVHDF、CVVHD、HP、血浆置换)、脑功能的监测(BIS)、心肺脑复苏技术(含亚低温治疗)、危重症凝血异常处理(ACT、血小板功能监测)、持续膀胱压监测技术等已经逐步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接轨。

依托医院“大胃肠专科”的特色,科室在肠瘘、胃肠手术围手术期管理,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感染性休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管理、危重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肠功能障碍监测技术等方面经验丰富。此外重症医学科还辅助其他科室完成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多项医疗技术

五、护理团队

结合ICU对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要求高、独立操作能力强等特点,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根据护士的能力和兴趣,设立了CRRT组、造口护理组、PICC护理组等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小组研讨学习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解决护理疑难问题。科室还充分利用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总结交流和推广护理经验。2012年科室开展了《胃肠外科危重护理学》高级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同时科室积极贯彻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政策,注重护理人才的引进与外派,加强与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联系与合作,近年来科室派出专科护士赴香港等地学习进修。

在不断地发展中,重症医学科护理形成了一套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主的综合ICU护理管理体制,打造了一支专业技能熟练,配合默契、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护理团队。目前科室内设护士长2名,在任护士28名,实施扁平化的护理管理体系,形成了学士、大专和中专的多学历层次护理队伍。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包括CRRT在内的多项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护理能力。2012年科室护理人员参加了院内CPR操作考核带教,并于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的护理技能考核中获得了二等奖。

六、科室管理与文化

重症医学科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价值观,以“打造ICU界的黄埔军校”为愿景,围绕“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科室理念,建设科室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营造和谐、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科室一方面内聚人心,构建良好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外树形象,打造ICU的专业高品质。结合ICU的特点,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对科室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自成立以来,重症医学科先后多次被医院授予先进科室荣誉称号。

重症医学科坚持以“真诚服务患者,践行社会责任,作育医界精英”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树立职工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科室团队的凝聚力。科室积极参加院工会和党委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科室不定期举办包括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歌咏比赛在内的活动。通过比赛,科室职工的团队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

七、仪器设备

医科配备有先进的西门子呼吸机(MAQUETServo-i),脑电图仪(BisCOVIDIEN德国井口),电子喉镜(GLIDESCOPE),爱德华连续心排量监测仪,Medtronic除颤仪,德国万曼无创/有创呼吸机,英国ACSSO抗血栓泵,亚低温治疗仪,凝血监测仪,美国GS震动排痰机,

金宝prismaflex连续性血液净化装置、Navo血气分析仪、奥林巴斯可视纤维支气管镜、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艾谱力肠内营养泵等先进设备。

八、结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争取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甲状腺癌 “吞噬”颈部血管、神经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

(甲状腺、乳腺外科 讯)日前,我院甲乳外科万云乐教授团队成功治愈一罕见甲状腺肿瘤体积巨大(最大直径>5cm),包绕左侧颈内动、静脉致使左颈内静脉闭锁,并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患者。 5年前,陆先生被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由于淋巴结相互融合并包绕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在某三甲医院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后辅以7次131I内放射治疗,病情一度平稳。没想到,陆先生心头的噩梦再次出现…… 近半年来,陆先生发现其颈部左侧逐渐隆起,并出现渐进性增大的包块,而且逐渐出现声音嘶哑、失声等。行检查发现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出现多发肿瘤结节相互融合,包绕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左颈内静脉已经完全闭锁,并且肿瘤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且有纵膈和双肺的转移(图一)。为此,陆先生辗转于省内多家大医院,均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而拒绝予以手术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得知我院做过类似手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住进了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万云乐教授接诊后,认真分析陆先生病情,认为陆先生只有切除颈部肿瘤,减轻肿瘤负荷,再辅以术后131I内放射治疗,才有可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这无疑是给绝望中的陆先生带来了一丝曙光。 入院后,经过详细而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术前讨论,万云乐决定给陆先生行左侧颈部肿物和左颈内静脉切除,以及引流区域淋巴清扫术。手术历经2小时30分钟,克服解剖、显露过程中的重重困难,避免左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膈神经颈丛、臂丛神经等组织结构损伤的可能,终于完整切除颈部肿物及引流区域淋巴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仅为50ml;术后陆先生发音清晰,无头颈面部水肿、无饮水呛咳,无头颈部运动障碍等并发症;术后7天,陆先生便康复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物临近组织及引流区域淋巴组织全部癌浸润(图二所示)。 据介绍,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一种内分泌恶性肿瘤,也是全身疗效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手术治疗和131I内放射治疗的疗效显著。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后绝大部分(95%以上)的患者生存期可超过5年,甚至长期生存。然而,若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3cm并侵犯甲状腺的腺体外甚至出现远处转移时,将会使患者生存期缩短和生活质量降低。像陆先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其复发性甲状腺肿瘤体积巨大(最大直径>5cm),包绕左侧颈动、静脉致使左颈内静脉闭锁,并侵犯左侧胸锁乳突肌及喉返神经,且有纵膈和双肺的转移,手术难度非常大、并发症多,往往被学术界列为外科手术禁忌。此时若行131I内放射治疗,往往因肿瘤负荷过大而疗效差,且容易发生机体脏器的131I内放射性损伤。因此,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陆先生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可以切除肿瘤病灶,降低肿瘤负荷,而且还可以为后续131I内放射治疗提供疗效的保证。 万云乐教授说,对于包绕或侵犯颈动、静脉和喉返神经等组织结构的复发性甲状腺癌,精细的外科解剖是避免颈部血管、迷走神经、副神经、膈神经颈丛、臂丛神经等损伤的关键(图三)。从另一角度考虑,甲状腺癌 “吞噬”颈部血管、神经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禁忌。

专家科普

更多 >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