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

急诊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1972年成立急诊室,1986年1月成立以内科为主的急诊组,1987年8月正式成立急诊科,并于1996、1997年二次被卫生部、团中央和省直工委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且保持至今。现有专科医师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专职“120”院前急救医师3名,护理人员15名。

急诊科包括急诊内科和120医疗急救分站,设有急诊接诊室、抢救室、清创室、留观室、输液大厅等,新建宽敞明亮的大厅可同时容纳50余人输液。配置了各类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系统、呼吸机、洗胃机、心电图机及输液泵等。“120”配备专用救护车2辆,随车配置除颤起搏仪、心电图机、心脏泵、急救包、出诊箱、末梢血糖仪、指式脉搏血氧仪、10升氧气瓶、吸引器、颈托、小夹板等价值近十余万元的各类急救诊疗设备及多种急救药物,可保证现场紧急医疗救治和快速安全转运,成为抢救急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

急诊科具有跨多临床学科的特点,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医疗、教学、科研并举的独立医疗体系,是我院的一个重要临床科室。科室着重于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的早期诊断和急诊处理,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积极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及时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

急诊病人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分诊及观察,观察期间可依病情需要随时开展各种相关检查,其后按病人具体情况决定由医护人员送入相应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恪守全国青年文明号“诚信为本,有诺必践;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信用公约,坚持“病人至上”的原则,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饱满的热情,竭尽全力为每位就诊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急诊科提出并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使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急诊医护人员具备快捷抢救重危病人的急诊反应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处理急危重症能力。对各种创伤、休克、中毒、各类心脑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急危重病人进行院内急救,组织专科会诊以及院内专科快速转运。在治疗上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各种系统疾病的急危重病人。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辨病用药,随症加减,急重症以中成药为主,如运用参附、生脉、参麦注射液治疗各种休克、心律失常、心衰;黄芪、丹参注射液合用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热、昏迷;痰热清、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心电监护保障下对危重病人实施急救,开展深静脉穿刺置管以保障静脉通路,运用静脉注射泵及微量推注泵控制药物剂量,及时监测病情变化,依据病情需要使用各种急救药物及仪器。

急诊科又是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校、甘肃省卫校等医学院校的实习基地,每年承担实习生及省内各地县进修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多项科研课题。科内学术气氛浓厚,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及时总结经验。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6部,其中《中医痰病学》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三等奖;主持科研并获得2003年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二等奖一项,参加“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一项,参加省部级科研多项,其中三项获甘肃省科技厅优秀科研三等奖。

近年来在科教研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多次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要获得“2006年度教学质量最佳奖”、“2008年医院首届临床医师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2008~2009年度先进集体”,并于2010年分别获得“医院年度优秀管理奖”、“医院医疗安全百日活动先进集体”以及“全省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其中参赛选手张丽娟、湛静分别获得个人二等奖,廖玉婷获得个人三等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李盛华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8月23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中德骨科医院承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新技术培训班暨第二届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在西安举行,省中医院院长、骨伤科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李盛华等参加会议,李盛华同志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次大会首先进行了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名誉主任委员、秘书、及青年副主任委员。李盛华教授在骨科微创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被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填补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史上国家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空白。 主任委员李盛华教授对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前三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任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赵继荣、张德宏、邓强、王想福、史文宇、温剑涛等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谢兴文、周明旺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秘书。 本次会议还以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新技术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邀请了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孟和、王和鸣、董福慧、张兴平、谭远超教授等,围绕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在微创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国内同道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了相关报道,其中李盛华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的学术演讲得到参会专家及骨科同仁的高度评价。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