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

皮肤疮疡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成立于1983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专业诊疗科室。科室现有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科室本着“坚持中医特色,融通现代诊疗,优质服务临床,一切方便患者”的理念,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形成针对皮肤疮疡病行之有效、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各种治疗方案,并且已研发多种临床外用制剂,临床疗效显著。科室目前设有激光工作中心,中医特色治疗室,过敏原检测治疗室,光疗室,中医美容治疗室。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开展真菌检查、免疫技术、病理检查、微波电刀技术、过敏原检测等检测与治疗项目;,可进行针对色素性皮肤病、血管瘤疾病的治疗,激光美容除皱,光子嫩肤,脱毛项目,NB-UVB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等疾病;光疗治疗,远红外线,中药离子喷雾,中药面膜、倒膜技术对痤疮、黄褐斑、黑眼圈等面部疾病的治疗及护理项目;穴位注射、埋线,耳穴,拔罐,刮痧,火疗,中药敷贴、熏洗、熏疗、气疗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各种皮肤病。科室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住院部,开放床位16张,进一步完善皮肤科规模,住院部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配合多种中医药特色治疗,针对有住院需求的病人做入院系统治疗,为皮肤病患者提供更完善和优质的服务。皮肤疮疡科科主任李树君,现任中华医学会中医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甘肃中医学会男科委员会主任。甘肃省中医院名医药专家,甘肃省首届医师奖获得者。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皮肤病及男科疾病。在治疗银屑病、湿疹、痤疮、慢性荨麻疹、白癜风、皮肤瘙痒症、血管炎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疾病、带状疱疹、黄褐斑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尤以中医诊治见长。对于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性心理疾病、前列腺疾病方面也有独特疗效。李和平主任医师,科副主任,从医二十余年,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见长。擅长治疗银屑病、湿疹、痤疮、结缔组织疾病、血管炎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皮炎、风湿病、病毒性皮肤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贾育蓉主任医师皆从医20余年,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张玉琴、雒玉辉、王敏、张青叶、窦莉莉、刘芳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李盛华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8月23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中德骨科医院承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新技术培训班暨第二届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在西安举行,省中医院院长、骨伤科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李盛华等参加会议,李盛华同志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次大会首先进行了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名誉主任委员、秘书、及青年副主任委员。李盛华教授在骨科微创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被当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填补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史上国家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空白。 主任委员李盛华教授对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前三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任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赵继荣、张德宏、邓强、王想福、史文宇、温剑涛等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谢兴文、周明旺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秘书。 本次会议还以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新技术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组委会邀请了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孟和、王和鸣、董福慧、张兴平、谭远超教授等,围绕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在微创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国内同道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了相关报道,其中李盛华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的学术演讲得到参会专家及骨科同仁的高度评价。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不稳定性心痛是什么原因
高云
回答: 不稳定性心痛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情绪应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动脉瓣狭窄等原因引起。不稳定性心痛通常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式干预。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稳定性心痛的常见病因,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胸痛加剧、休息后缓解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稳定斑块、改善血流。日常需低脂饮食并控制血压。 2、心肌缺血 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会导致心肌缺血,常见诱因包括贫血、心动过速等。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臂。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尼可地尔片等药物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 3、情绪应激 急性焦虑或长期精神压力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心痛,属于生理性因素。这类心痛多伴随心悸、出汗,但无器质性病变。可通过心理疏导、腹式呼吸训练缓解,严重时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更年期或长期失眠人群易出现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导致心脏敏感度增高。症状多为游走性隐痛,与体力活动无关。谷维素片、甲钴胺胶囊等营养神经药物可能有效,配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症状。需注意避免咖啡因摄入。 5、主动脉瓣狭窄 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患者可能在轻度活动时即出现胸痛、晕厥。超声心动图可确诊,轻中度狭窄可用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减轻症状,重度需考虑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需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 出现不稳定性心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坐下休息,测量血压和心率。日常需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自行车。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擅自调整剂量。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或伴随冷汗、呕吐,须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