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是一个全内科,诊治疾病范围广,包括新生儿、营养、呼吸、消化、循环、泌尿、血液、遗传代谢及内分泌等,涉及多系统疾病。儿科共有医护人员22人,在编医师10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硕士学位1人,在职研究生结业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6人。护理人员1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6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在读护理本科学历1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铸就捍卫生命的最后防线 ??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随时待命,时刻准备投入与死神的搏斗;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治疗、呵护着生命垂危的患者,用使命、爱心与精湛的医术,铸就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一个个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他们就是重症医学科(即ICU)的医护人员。 2003年春夏时节,“非典”病毒侵袭全国。在抵抗“非典”战场的第一线,重症监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场疫情的成功遏制不仅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使重症监护的特殊医疗功能以及重症医学的意义赢得了广泛认可,中国的重症医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91年11月正式成立,是疆内最早的一家独立、综合性ICU,建立了正规的ICU管理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该院领导的支持与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科室逐渐发展成一个集临床救治、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化科室,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ICU之一,在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危重病救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为90.53%,诊疗、救治危重病人692名。2011年该科室成功跻身国家卫生部第二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标志着兵团重症医学发展又跃上新的台阶。 现代技术托起生命的延续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成立以来,经过两次病房改建和床位扩编,从最初的3张监护床,发展到26张监护床,每张监护床配备有可提供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完善的设备带。拥有16部双臂吊塔,可安装监护仪、呼吸机、输液和吸痰吸氧装置,以及34台心电监护仪,28台呼吸机、3台中央监护仪,1台血气分析仪,3台除颤仪,2台心肺复苏机,3台床旁血滤机、2台支气管镜、1台人工肝支持仪,1台便携式呼吸机,1台高频振荡呼吸机,1台亚低温治疗仪,1台胶体渗透压监测仪,2台震动排痰机,25个输液泵,26台注射泵。 重症医学科每日面对的均是危重病人,监护仪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监测,能让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获得及时救治。而针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机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徒手心肺复苏的局限性,缩短了救治时间,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命存活率。 床旁血滤机对于复杂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肝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水肿、难治性心衰伴水肿等重症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该科运用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技术,在自治区重症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重症医学科目前掌握和开展的核心技术均已应用于危重病患者的监测与救治工作中,包括: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技术、机械通气技术、肺开放和保护性肺通气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技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综合防治技术、成人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ARDS与ALI技术等。科室还初步完善了重症患者病情评估体系、深静脉及动脉置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有创心排血量监测)、持续血液净化及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致力建设高素质人才团队 重症医学科现有医生14名,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2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这14名医生有2名在职博士研究生,5名医学硕士研究生,5名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医学本科生。在医疗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勇于探索、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医师。近三年,该科医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共34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 主任医师许航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从医23年,在心肺复苏、危重病监测与诊治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新疆医学分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分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主持兵团科技专项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持编写专著5部,获得“全国医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在自治区重症医学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全科共有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0 名护师等在内的64名护理人员,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19人从事重症医学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36人可胜任带教,有15名护士已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症医学专科护士资质。护士长李军文留学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护理学院,并在北亚利桑那州立健康中心工作一年,对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在现代重症医学的护理管理及发展中的应用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倾力打造“品牌”学科 重症医学科注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适时举办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对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查房,并定期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将责任制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要求标准落实到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重症医学两年资历以上的护士除能够独立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能够熟练应用相关重症常规护理监测与治疗技术。 目前,科室已陆续派出六批医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医学学术会议,与知名重症医学专家进行交流,了解最先进的重症医学动态。先后选派四名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四川成都等地的国内知名大型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的进修与培训,5名医生获得了全国重症医学专业资质。 近年来科室还选派两名护士前往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一名副护士长前往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学习护理管理,李军文护士长赴以色列西勒雅法医学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交流急诊与重症医学护理经验。 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程青红响应“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前往九师为师部、团场医院及周边吉木乃县医院的危重病人进行治疗,同时开展专家讲座,传授先进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010年8月,该科被批准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岗”。虽然医护团队还很年轻,但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在这个距离生命终点最近的地方,他们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担当着生命的“守护神”,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重症医学科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脓毒症患者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等项目的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为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重症医疗服务。 转载自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兵团日报》 第六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肋间神经痛怎么根治
邵自强
回答: 肋间神经痛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微创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根治。肋间神经痛通常由胸椎退变、带状疱疹后遗症、外伤、胸膜炎或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可调节神经异常放电,缓解灼痛感;甲钴胺片能促进神经修复,改善麻木症状;严重疼痛时可能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片。合并带状疱疹感染需联合阿昔洛韦片抗病毒,配合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药物需严格遵循疗程,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2、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红外线照射可放松痉挛的肋间肌,每次20分钟。中医针灸选取夹脊穴、支沟穴等穴位,配合电针刺激调节神经传导。需连续治疗10-15次,配合局部热敷效果更佳。 3、神经阻滞 在超声引导下将利多卡因注射液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精准注射至肋间神经周围,能快速阻断痛觉传导。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顽固性疼痛,单次阻滞效果可持续1-3个月,每年不超过4次。操作需由疼痛科医师执行。 4、微创手术 经皮射频消融术通过电极针高温选择性破坏痛觉神经纤维,术后疼痛缓解率达80%。脊髓电刺激术植入电极调节神经信号,适合多根神经受累者。需评估心肺功能后实施,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 5、生活方式调整 睡眠时采取半卧位减轻胸廓压力,避免提重物及突然转身动作。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鸡蛋,每日温水热敷疼痛区域2次。焦虑情绪可能加重症状,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急性期建议佩戴弹性胸带限制肋间肌活动,慢性疼痛患者可练习八段锦改善胸椎灵活性。冬季注意胸背部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咳嗽性疼痛。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夜间痛或体重下降,需排查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所有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