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甲状腺乳腺外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甲状腺乳腺外科由普通外科独立出来并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遵义医学院普通外科前身系大连医学院普通外科,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陈荣殿、刘承训、杨春明等教授先后任科室学科带头人,曾为我国甲状腺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腹股沟疝及肝移植等做出杰出贡献。参加了教育部、卫生部主编的《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现代外科学》、《腹部外科学》等专著的编写。我科室现有医生7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高职称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拥有硕士学位者5名;护士15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本科室现有开放床位45张,年总手术量1100余台,年门诊量25000余人次。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化钼靶X线、乳腺空芯针活检装置、乳腺超细纤维乳管镜、乳腺3.0MRI、多部乳腺高频超声仪、医用高分辨率显示器等,在省内较早开展多项新业务新技术。乳腺中心团队和谐团结,重视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同时强调温馨医护服务。

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的主要医疗技术特色:第一,坚持推广妇女健康普查宣教,举办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病友会及妇女健康义诊活动等,重视乳腺超声及数字化钼靶图像诊断技术,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本科室于2010年与卫生部合作,出色完成遵义两城区乳腺癌普查工作;第二,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化钼靶X线、乳腺3.0MRI及多部乳腺高频超声仪,对乳腺微小肿块及微小钙化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达到早期诊治的效果;第三,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Ⅰ期或Ⅱ期重建手术,目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我们在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的前提下,同步提高生活质量;第四,建立了完善的患者数据库与随访系统,提供高质量的长期随诊。与此同时,本科室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各类根治手术及乳腺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甲状腺乳腺外科已培养硕士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0名,并承担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医生及进修医生等教学任务,我科医务人员曾多次参加国内乳腺及甲状腺方面会议,与国内多名乳腺及甲状腺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并保持长期合作。

学科带头人程晓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外科学分会会员,在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曾多次外出进修学习,2004年?2005年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乳腺及甲状腺外科。同时还承担着本科、专科、成教外科学专科课程。主持省科技厅基金、遵义市科技局基金项目、汇川区基金项目多项,已发表论文16篇;杨伟明教授目前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省级课题3项,已发表数十篇核心及省级期刊论文,培养在读及毕业研究生共十余名。孙素红教授多次参与省内外乳腺癌诊断及治疗学术研究论坛会议,已发表十余篇核心及省级期刊论文,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福音

2014年5月,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了一名来自绥阳县的51岁的女患。该患因甲状腺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4年,再次发现颈部肿块1月就诊于我院,入院行颈部彩超及颈部CT检查,考虑甲状腺癌复发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气管及喉部,该患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行全院会诊讨论后于2014年6月9日,在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程晓明主任医师、曾峰副主任医师及耳鼻喉科的蒋正举主任医师主刀下顺利完成了遵医附院首例晚期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及精心护理下恢复顺利。 众所周知,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尤其是45岁以前的年轻甲状腺癌,但是对于45岁以后的甲状腺患者来说就不容乐观,部分患者入院就诊时癌症就已经浸润局部喉、气管及周围组织,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气管压迫症状才来就诊。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因为不愿接受喉切除气管造瘘手术,而选择姑息性甲状腺癌切除术,最后容易导致复发,或者出现气管压迫症状,而非死于甲状腺癌疾病本身。 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的开展,可以使甲状腺癌浸润喉及气管的患者得到根治,长期生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