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医院

超声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超声科简介
一、科室概况 青海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建立于1981年10月。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技师3名,主治医师和主管技师3名,住院医师6名,技师4名,11人取得国家卫生部下发的超声专业上岗证。科主任张玉英兼任青海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为了符合三等甲级医院的发展,经申请卫生厅于2006年5月17日批准将电生理科更名为超声科。
  二、仪器设备 超声科拥有超声仪器7台,其中彩色超声仪1台,并配有多种探头。
  三、科室业务 超声科全面开展了人体各脏器各部位的超声检查,年检查人次约6万余。以腹部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为重点,如肝胆胰脾、泌尿系、妇产科、甲状腺、乳腺、眼球等。以介入超声为特色,全面开展了腔内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穿刺诊断与治疗,安全、准确穿刺活检,为病灶的定性提供了组织学依据;超声引导穿刺的治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如肝肾囊肿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和宫外孕穿刺注药治疗等项目达国内水平,肝包虫病穿刺硬化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教学 超声科每年接受和培养超声专业进修医师20~30名, 为基层医院超声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科室每年派1名医师到省外医院进修学习,每年主治医师以上的科内讲课3-4次,加强了科室业务建设;为计生委和卫生厅举办的学习班讲课,参与彩色超声仪上岗前培训。于2007年5月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产前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使省内对胎儿产前检查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对胎儿生理及胎儿畸形的发生、发生有了深刻的了解,促进了全省产前胎儿超声检查的水平。
  五、三新 近年来开展“三新”项目20余项,获得省卫生厅新业务证书11项。其中一项为国内先进。
  六、科研 承担科研课题5项,其中《体腔内窥镜超声临床诊断应用的研究》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应用的研究》课题获省科技技术进步奖并获国际学术论坛二等奖,《肝泡型包虫病超声引导穿刺硬化治疗的研究》经专家评定为国内领先,于2006年3月颁发青海省科技技术成果证书。2项省卫生厅批准立项的科研正在实施中。
  七、论文 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10年间发表论文33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15篇,参与编著了《超声医学》,《腹部超声诊断学》和《实用超声医学》等四部专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青海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开展射频消融术

7月1日,超声科新引进美国泰科公司Radionics cool-tip射频消融治疗仪,对多名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直径<5cm)患者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对一大腿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成功实施消融,该项技术为全省乃至西北首例,达到西北先进水平,为我院创下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微创治疗在全省第一的美誉。 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在超声导向下,使用射频热效应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目前已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成为新的热点。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为射频仪发出中高频率的射频波(460k Hz),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离子相互撞击产生热量,达到80-100℃,可有效快速地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术可用于人体器官良、恶性实体肿瘤,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肝癌、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手术中探查发现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不能承受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均可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尤其对于直径在3cm以内的小肿瘤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媲美。 治疗在静脉麻醉及局麻下进行,治疗时间约1-2小时,患者可一边听音乐,一边接受肿瘤消融治疗,安全系数较高,比较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其费用低、痛苦小、恢复较快,术后观察 1-3 天可出院。结合化疗或放射治疗,可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盆底肌修复有必要做吗
冷启刚
回答: 产后盆底肌修复通常是有必要做的,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盆底肌因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牵拉或损伤,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轻度松弛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中度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性生活不适,重度可能伴随子宫脱垂。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收缩盆底肌增强肌力,适合产后早期居家练习。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设备监测帮助准确掌握发力方式,适合协调性差的人群。 少数产妇若无明显症状且盆底肌评估正常,可暂不干预。但高龄分娩、多胎妊娠、产程过长或胎儿体重过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修复。未及时修复可能加重盆腔器官下垂风险,影响排便功能或慢性盆腔疼痛。产后42天复查时应接受专业评估,根据肌力分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黄金期,建议结合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减少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行为,同时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盆底疾病。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