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集老年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老年人保健于一体。我院老年病科成立于一九八四年,长期以来承担老年人保健、医疗工作以及老年病的研究工作。科室设置40张病床,其中双人房10间和单人房12间,并有常委房4间。病房内设施齐全,有电视机、空调、电话、床头传呼机、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及独立卫生间,为病人治疗提供较好的医疗设施及舒适环境。同时也配备有脑循环治疗仪、四肢循环按摩器、疼痛治理仪等康复设施,科室内还装配有危重病监护病房、中央监护系统及抢救设施,具备了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条件。科室现有医务人员31人,其中医师12人,护士19人。医师队伍配备齐全,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专业的临床工作。年门诊量约5000人次,出院病人约700人次。
  老年人是人口中的一群特殊人群,由于人的老化,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老年人患病的表现和处理方法与中青年的情况不尽相同,老年病的诊断、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可同时合并存在几个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可同时发生在一个老人身上。同时,老年人患病时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不易识别、合并症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极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及危及生命。因此,根据老年病需多病同治或主治一病、兼治其余的特点,老年病科配备了多个专业的专科医师,尤其加强了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专科技术力量,同时,我科的技术骨干均具有一专多能的技术特点,可同时为病人提供各系统疾病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对老年人疑难病症及危重病人的诊治具有较高的水平,常常能识别不典型的严重病人而使其转危为安。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累积,我科已对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建立了系统的诊疗常规及专科护理常规,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多,老年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成为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和寿命的一大突出问题,故老年病的预防、健康保健日趋重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老年人生理卫生及康复、保健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通过预防保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使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年青化;针对老年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药物混乱,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心理障碍等),给予老年卫生保健的教育和指导,消除老年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危人群,把老年病的患病率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我科工作和研究的重点,也是我们的特长。
  近年来我科在老年病的保健、医疗、科研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并获医院奖励4项;全科共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已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项,深圳市科研课题十余项,获深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多年的辛勤耕耘,也得到了患者以及同行的一致好评。2000年度获得医院综合目标考评优秀科室奖;2001年度科室开展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生命网”项目获深圳卫生局健康教育优秀项目奖;2003年获得医院先进科室奖;2004年参加护理技术操作竞赛获集体一等奖;2005年度科室获医院医疗安全奖;2006年获深圳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2008年获深圳市卫生系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称号。但荣誉仅代表过去,为老年人防病治病、为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才是我科全体医护人员永恒的追求。竭尽所能,为病人治病是我们的行医宗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深圳市人民医院召开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

深圳市人民医院召开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 8月25号下午,孙伟副院长主持召开深圳人民医院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传达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上半年门诊预约挂号工作情况和下半年门诊预约挂号工作计划,强调抓好门诊预约挂号各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管理。张国志副院长、信息科李体远科长、门诊办公室张杰主任、医务科陈凯科长等依次做了发言。各个临床科室的主任、门急诊行政正副主任等医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孙伟副院长指出,深圳市人民医院预约挂号、门诊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与同市同级医院尚有一定的差距,各临床科室预约挂号开展情况不平衡,门诊正副主任对预约挂号的重视程度不一。要求各临床科室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摆在“一把手工程”的重要位置;各临床科室门诊正副主任要规划好每个月预约挂号量、预约就诊率总体目标,以及今年预约挂号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下半年工作思路。(二)对照信息科就预约挂号系统、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介绍,结合本科室实际,找技术遗漏、找问题原因,制定本科室的门诊出诊医师的应用培训,进一步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围绕目标加大精力、财力投入,提高门诊出诊医师的信息化水平。(三)务必仔细学习医务科提出的预约挂号工作开展规范条例,对照门诊办公室调研的诊室利用情况报表等,各科室要做进一步的门诊出诊医师的安排和考核。(四)要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多沟通、多协调,扎实落实好各项信息化工作任务。 (深圳市人民医院 通讯员朱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冠心病的总胆红素偏高怎么回事
高云
回答: 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偏高可能与溶血性贫血、胆道梗阻、药物副作用、肝脏疾病、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有关。总胆红素升高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1、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增加会导致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引起总胆红素升高。冠心病患者若合并溶血性贫血,可能出现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免疫性溶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需输血。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 2、胆道梗阻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可能导致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冠心病患者合并胆道梗阻时,除胆红素升高外还可出现陶土样便、皮肤瘙痒等表现。需通过超声或MRCP检查确诊,必要时行ERCP取石或支架置入术。药物方面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缓解胆汁淤积。 3、药物副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转氨酶与胆红素同步升高,停药后多可恢复。冠心病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更换为普伐他汀钠片等肝毒性较小的药物。 4、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肝脏病变会影响胆红素摄取与结合过程。冠心病合并肝病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治疗需保肝降酶,如选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同时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5、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吉尔伯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由于UGT1A1酶活性降低,导致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冠心病患者需注意避免饥饿、感染等诱发因素。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 冠心病患者发现总胆红素升高时应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规律监测血压血脂。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冠心病用药方案时需严格遵循医嘱。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