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烧伤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烧伤是一种古老的外伤,它独立形成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烧伤是在1958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我院烧伤救治工作在粤东开展较早,2009年刚好是烧伤科其20周岁生日。人们常说,20岁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在过去的20年,“在改革中诞生,在创新中发展”正是附一院烧伤科逐渐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真实写照。

20年前,因为没有特定的诊疗机构收治烧伤病人,许多烧伤患者常因救治不及时、不连续而导致残疾或死亡。1989年,汕头市卫生局规定烧伤病人由指定医院收治,汕大附一院分配收治惠来、饶平、龙湖区的病人。1990年9月,附一院烧伤病区成立,仅由1名住院医师郑少瑜、2名护士和在普外科划出的4张病床,便成了烧伤科的雏形,外用药也只是简单的湿润烫伤膏。附一院的烧伤科就是在这样一个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在这么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这么薄弱的医护力量下,烧伤科也战果累累,曾在同一阶段成功救治了15名患者(在走廊增加病床收住患者,普外医师协助救治),为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

1992年,陈文医师从汕大医学院毕业加入烧伤科医师队伍。就在那一年的冬天,烧伤科收治了一位因油箱爆炸被严重烧伤的小伙子,烧伤总面积达95%。抢救这样的伤者,除了持续的输液,最难的是一次次换药。对于重度烧伤病人来说,换药的程序特别复杂。为了保持烧伤创面的干燥、保痂,要用药物定时外涂,全身需要反复涂上许多遍,还要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换一次药就得一个多小时,工作量非常大。就是这两名医师废寝忘食,加上普外科医师的协助,竭尽全力使患者度过了休克期,后进行了6次皮肤移植,采取西医先进技术,辅以传统中药医疗。5个月后,病人终于站了起来。

1995年,烧伤病房扩大为8张病床,烧伤科独立为一个科室。烧伤科医生先后走出去进修先进的烧伤治疗理念和技术,更新了外用药­——磺胺嘧啶银和皮维碘软膏,引进了翻身床、烧伤治疗机、空气消毒机等先进设备。 2004年烧伤科创始人郑少瑜主任被选为汕头市中华医学会烧伤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